<!--go-->
全世界都從德軍閃擊戰的勝利,見識到現代化機械戰爭能在瞬間翻雲覆雨、決定勝敗的驚人威力,但還沒有其他國家來得及把軍隊的建設、編制、裝備、思想、戰術、訓練調整到適應現代戰爭的模式,如果遇到閃擊進攻,便容易受到重大損失。另外,蘇聯在30年代末的大清洗使蘇軍傷筋動骨:大批富有經驗的高階將領、軍隊骨幹被處決,替補軍官普遍能力不夠、經驗缺乏,嚴重破壞了蘇軍戰鬥力。在蘇芬戰爭中,蘇聯投入百萬大軍、付出重大犧牲才戰勝國小軍寡的芬蘭,可見大清洗對於蘇軍的打擊之沉重。
3.戰略態勢:
德國在對蘇戰爭前已經組織了針對蘇聯的戰略同盟,包括芬蘭、匈牙利、西班牙、羅馬尼亞、保加利亞、義大利、土耳其等國,這些國家在不同程度上都派出軍隊參與對蘇作戰。從北向南:芬蘭、德國東普魯士、原波蘭、匈牙利、羅馬尼亞領土上部署的軍隊形成對蘇呈月牙形包圍的態勢。多路進攻部隊實力強大、突擊力量集中、均指向蘇聯要害部位:德挪威集團軍進攻北極圈內的摩爾曼斯克和阿爾漢格爾斯克,意圖切斷蘇聯在戰時僅有的北方補給港口;
芬蘭卡累利阿集團軍和東南集團軍,配合德北方集團軍群進攻列寧格勒,試圖奪回蘇芬戰爭中失去的領土;德北方集團軍群欲經過波羅的海三國,攻佔蘇聯十月革命的聖地:列寧格勒;德中央集團軍群沿著明斯克、斯摩梭斯克、莫斯科的攻擊軸線前進,目標直指蘇聯心臟;德中央集團軍群向基輔突擊,兼有奪取烏克蘭境內豐富的糧食、石油、煤等戰略資源的任務;羅馬尼亞第3、4集團軍協同德南方集團軍群進入烏克蘭,欲報蘇聯強迫割讓土地的一箭之仇。與德國相反,蘇聯卻在國際上處於極端孤立的境地:與德國簽訂互不侵犯條約的同時也斷絕了與英法等國聯手的希望;進攻芬蘭的後果是蘇聯被驅逐出國際聯盟;與德國瓜分波蘭、逼迫波羅的海三國加入蘇維埃聯盟、發出最後通牒迫使羅馬尼亞交出比薩拉比亞和北布科維納等行動更加使蘇聯在世界上聲名狼藉,製造了很多強仇大敵。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