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通渭附近的青唐鹽井每年都在萬斤以上,每日都有數百斤鹽產出。
章越曾視察青唐鹽井,但見是大口淺井。
這樣取鹽手段很落後,開鑿的手段非常笨拙,粗陋,且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
這樣的淺井沒有解決固井的問題,是沒辦法取得地下較深的鹽滷。
章越記得宋朝四川鹽井一年一千六百餘萬斤,他們已經開始放棄了這樣大口淺井的採取方式。
蘇軾曾撰文一篇名為《蜀鹽說》的文章,其中寫到‘自慶曆皇以來,蜀始創‘卓筒’。用圓刀鑿山如斗大,深者至數十丈則鹹泉自上’。
也就是說慶曆年間,川蜀發明了卓筒井。
這卓筒井顧名思義,就是井口只有竹筒那麼大,卻向下可以挖得幾十米,甚至上百米那麼深,當時不僅僅是蘇軾,連範鎮也曾大力地稱讚過此井。
章越坐鎮熙州之後,得知青唐蕃部已擁有鹽井者為貴,每次爭戰都圍繞著鹽井。章越當即從四川尋找鹽工。
之後章越佔了木徵幾個鹽井,雙方討價還價後,章越最後給木徵每個月五十貫以息事寧人。
其實章越看不上區區幾口鹽井,他真正要的卻是這幾口鹽井附近的鹽源。
然後章越便從川蜀請經驗豐富的鹽井工匠來青唐鑿井。
井匠是位五六十歲的老翁,名叫徐阿大,他打了半輩子的井,如今被請至青唐來。
從四川漢中至陝西,要翻過秦嶺,其中有不少道路,比如著名的子午穀道,後來因楊貴妃要吃荔枝,被稱作荔枝道。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