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科技的工業品”好,並且希望這些科技的工業品能夠飛入尋常百姓家,這並不是懂工業化。
就像是趙翼知道要修黃河、甚至激進到南北兩條河道輪流清淤是好的,這也不代表他懂黃河問題。
神說,光是好的,於是要有光。
這種邏輯,並不是現實的邏輯。
甚至於,其反現實的關鍵,就在於“是好的”和“得到這個好的”之間的過程,避而不談。或者,濃縮成一個神蹟,完全不考慮怎麼得到。
經書,大部分都是這樣的邏輯。
皇帝對劉鈺所謂的“世界是物質”的這句話的理解,還停留在“人地矛盾繼續激化畝產不提升糧食要不夠吃”這件事上。
或者說,最多理解到“就算三代復治、五帝重生、文武降臨,哪怕大道既行夫子不必乘桴浮於海,依舊無法解決人口加增和糧食不夠吃這件事”的程度。
但皇帝並不理解,世界是物質的這句話,背後引申出的一系列關於社會、社會關係等等問題的思索。
不過,終究,大順的社會狀態,大順的皇帝還是可以理解一部分的。
在談到小農問題後,皇帝並沒有繼續深入小農問題,而是轉而道:“但不管怎麼說,貨幣改革之事,已是勢在必行了。”
“小農之困,原因頗多。或貪官汙吏、或胥吏狂歡、或勞役加派、或商人壓榨……種種,但小農之困的原因種種,貨幣事,也是其中之一。”
“多有地方官員訴言,錢銀兌換導致百姓困苦;更有收銅錢而換白銀必要多收;還有火耗運銀等等事。這些都對小農頗為不利。”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