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不過,移民的難度是很高的。這裡的難,更多指的是移民的意願。
應該說,此時的魯西地區,對於移民這件事,是極不熱衷的。
從文化歷史的因素上講。
一方面,這裡是孔孟之鄉,歷朝歷代這裡都不喜歡遷徙,更喜歡守在家裡。
不只是守家。
更是守祖墳、守父母、守祖屋、守祠堂。
另一方面,這裡的紡織業,相對來說也並不差,基本上,自耕農的小日子過得還算相當可以。
這個紡織副業的問題,既有歷史因素、也有地理因素。
歷史上,春秋戰國時候,就有“強弩之極,矢不能穿魯縞”的語句。當然那時候肯定不是棉花,但不管是苧麻、柞蠶、麻布,總歸,紡織業的底子在這擺著。
諸如什麼孟母三遷、曾參孝母之類的故事裡,也多半有一個“紡織為業教育兒子”的母親。
自宋代黃河決口之後,這裡水患漸漸小了。隨後明初,洪武皇帝強制推廣了棉花種植,徹底取代了苧麻等。魯西地區的氣候、土壤,又極為適合種棉花,很快棉花種植就發展起來了。
永樂遷都之後,大運河再度流轉起來。
沒有鐵路公路的時代,大運河就是溝通南北經濟的交通命脈,魯西地區處在運河沿岸……
固然說,因為拉縴、河工、助漕等,老百姓的負擔肯定是有的。
但辯證地去看,因為有這麼一條“交通主動脈”,使得魯西地區的紡織品,也得以快速流通。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