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韓的一些犯罪行為,終究是小問題,這種事你不說我不說,兩個英語世界輿論霸權的國家都不說,它就不會傳到別人的耳朵當中。
戰後雖然是工黨首相艾德禮代替了丘吉爾執政,但英國的戰後主導思維,仍然是和國家政治挑戰快速變化的時期內維持英國全球大國和帝國主義大國的地位。
平心而論,即使蘇聯在戰後立即退縮為不作為的國際政治力量,英國也要把上述政策作為重中之重。
透過領導話語、影響能力以及打腫臉充胖子等方式維持英國國際強權的形象和事實乃是英國國家規劃人員、軍方和政界相當一部分心態。
帝國主義政策沒有壽終正寢。中東、遠東仍然是帝國重要的堡壘,英國在許多地區仍然駐留了大量部隊,如波斯灣、馬來亞、肯亞;駐軍規模不可小視。
艾倫威爾遜正式在這種情況下,用學貫中西的刮地皮手段,讓英國儘快回血。
事實上,英國在一九四五年就制定過入侵蘇聯的計劃,制定這個計劃的人就是馬上從無上之權威位置上離開的諾曼·布魯克。
天知道丘吉爾當時是怎麼想的,不過認為戰後英國經濟萎靡只是暫時性困難的人,在當時的英國政府不在少數。
恰巧,艾登就是這批人當中的一個,保守黨認為,這是勝利的代價,美國人一定會幫英國人買單的。英國戰爭勝利後的國際地位卻發生下滑,對英國官僚和政治家來說,這簡直是反常現象。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