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是真實歷史,美國最終吐口風願意轉移核反應堆技術,也是蒙巴頓談下來的,不過時間到了六十年代,英國才得償所願,而那個時候就連法國都攻克了核反應堆的一切阻礙。
要知道戰後英法兩國的差距其實非常大,法國忙著到處鎮壓殖民地的反抗,大量精力都在這些軍事行動當中,根本沒有英國的條件,可最終都成功將核潛艇研製成功。
從技術上來講,核反應堆對英國應當是沒有難度的,有這個技術底子,和美國談判應該不至於困難,可原本的歷史英國卻遇到了麻煩。
歸結原因,艾倫威爾遜將兩個歷史作為對比,原本的歷史英國幾乎快被美國債務挾持的尿褲子,導致在戰後和美國的周旋當中束手束腳,處在想翻臉還不敢的尷尬處境。
同時美國一邊高舉英美特殊關係,以債務和援助做誘餌,讓英國不能翻臉。
在整個過程中,其實戰後英國還和在世界大當中一樣,繼續變賣帝國遺產給美國,得到美國的援助和技術支援,每一次美國以幫忙的面目出現,必然是英國又出賣了大英帝國的利益作為交換,一直到最後大英帝國解體。
而現在,最大的不同就是,透過在英屬印度狠撈一筆,用澳大利亞的廉價礦產資源為後盾,以英屬馬來亞的勞動工人做補充,以剩下整個的英鎊區為市場,英國掙脫了世界大戰帶來的龐大債務。
當債務問題不復存在,英國在和美國談判的時候就有底氣許多。一些砝碼也不會像是原本的歷史那樣利用不上,就比如聯邦德國加入北約。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