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即將過去的一九四七年,赫魯曉夫的日子過的其實並不好,在戰後他是烏克蘭的一把手,截止到卡岡諾維奇空降烏克蘭之前是這樣的。
卡岡諾維奇是赫魯曉夫的同齡人,兩人年紀彷彿,這讓從一把手退位到輔助地位的赫魯曉夫幾乎看不見未來的希望,尤其是在應對去年應對旱災上的舉措,在斯大林面前大大失分,這讓今年的赫魯曉夫頗為抑鬱。
尤其是這一次和謝皮洛夫來柏林,更讓赫魯曉夫對自己的前景感到悲觀。
從任何方面謝皮洛夫都是政治上的後起之秀,自己竟然和謝皮洛夫共同完成一個任務,不論怎麼考慮,都無法讓他對未來樂觀的起來。
在兩人到達柏林之前,艾倫威爾遜也接到了本次談判的對方名單,當然沒有赫魯曉夫的名字,本次的談判的蘇聯代表是謝皮洛夫。
這個名字艾倫威爾遜也不陌生,在斯大林死後,這個人接替莫洛托夫為外交部長。不過擔任外交部長的時間非常短暫,就從蘇聯政壇上消失了。
沒有什麼爭議,如同謝列平、柯西金等頗有作為的蘇聯高層幹部一樣,熟悉的人們,可能只是扼腕嘆息:“如果國家讓他來進行管理,那會不會更好一些?”
但是,他們這種人,是無法走上那個最高位置的,他們缺乏一種鬥爭的精神,那不是和自己鬥爭的精神,而是和他人鬥爭的精神。
蘇聯在幹部的任用上,除去那些按照正常渠道晉升的不談,有兩種極端,一種是像米高揚、葛羅米柯、庫納耶夫、安德羅波夫這樣的常青樹,他們在一個位置上短則十餘年,長則幾十年,直到最後退休或者高升。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