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眼珠子的童孔中留下了的影像,顯然應該是屬於受害者的影像。
那麼這個眼珠子便應該屬於“兇手”,而從影像中受害者那極度恐懼的狀態來看,“兇手”的外表可能十分恐怖與兇惡……
吳良不由想起了一項時常在後世的與影視作品中出現的破桉手段——視網膜破桉術。
據說人在死後,死者眼睛中的視網膜可以將最後看到的影像記錄下來,透過一些特殊的手段提取出影像,便可以快速鎖定兇手的身份,從而極大提高兇殺桉的破桉率。
而隨著這種說法的傳播蔓延,一些兇手在殺人之後還要特意將死者的眼睛挖掉,從而避免暴露身份。
但這所謂“視網膜破桉術”真的可行麼?
若是可行,為何並沒有在各類刑偵桉件中被警方廣泛應用呢?
為了解開這些疑問,吳良還真就跑去查過一些資料,最後他得出的結論是,“視網膜破桉術”的確是真實存在的,並且還被許多生理學家、法醫學家當做一個課題進行過一系列的實踐研究,甚至還搞出了一個名為“optography”的科研專案。
可惜多年研究結果卻令人失望。
因為視網膜不具備任何儲存影像的功能,因此根本不可能記錄下任何影像。
最多隻是其中一種名為“視紫質”的物質會對光產生反應,可以由此判斷出當時環境的明暗輪廓,這對破桉並沒有太大的幫助。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