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大小盆地星羅棋佈,大軍極易縱橫馳突,設防困難,故而歷史上中原王朝唯有鼎盛時期才能“鞭長及西”,北涼都護府的說法便沿襲大奉朝的中興之時,如今青蒼臨瑤鳳翔三鎮的存在,便是為了勾連西域中原兩地,而在臨瑤軍鎮以西的廣袤地帶,又以密雲山口為首要咽喉之地,爛陀山便位於此處埡口左側山脈,天然利於屯兵儲資。
先後兩支騎軍沿著這條橫向的寬闊山口向東緩行,後者是典型的北莽輕騎建制,除去百夫長千夫長披掛鐵甲與中原騎將無異,騎卒大多身披皮革製成的輕韌戰甲,配置五花八門,馬刀、長矛、騎弓,甚至還能看到許多懸掛在輔馬兩側的狼牙棒和套馬索。那支先行騎軍則顯然要更“重”,為了不傷戰馬腳力,還有雙騎輔馬,兩匹分別馱負“兵甲”,即兵器與鐵甲,“甲馬”掛有引人注目的甲囊,那套近乎繁瑣的盔甲內附皮裡,外罩鱗甲或是鎖子甲,武器也相對更加齊整,一律是長矛、騎弓和馬刀三種,全部懸佩在兵馬之上,而胯下這撥人數在三千左右的騎軍,騎乘戰馬也披有皮質護甲,僅從這一人三騎的規模來看,就能知道這三千騎且不論戰力高低,但在北莽邊軍中肯定是排得上號的“老子軍”。
按照北莽心腹大敵北涼邊軍的調侃說法,北莽邊軍大致分為三種,綽號兒子軍的騎軍屬於南朝精銳,一人雙騎,算是南朝廟堂權貴的親兒子,什麼好物件都不缺,戰馬優秀,兵甲精良,諸如瓦築君子館這些重要軍鎮的騎軍就在此列,至於孫子軍就要遜色許多,在北涼尤其是涼州關外鐵騎眼中就跟馬背上的軍功差不多,不堪一擊。還有一種被稱為老子軍的強勢騎軍,則不容小覷,輔馬多達三四甚至五匹之多,例如董卓的私家騎軍,洪敬巖的柔然鐵騎,還有柳珪楊元贊等北莽大將軍的老底子親軍皆是如此,數量不多,可戰力極強,不存在兵力懸殊便不敢死戰的情況,勝則勢如破竹,敗則全軍覆沒,在戰場上很大程度能夠主導形勢。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