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話分兩頭,時間線回溯到兩個月前,關羽初回河東郡。
五千幽州精騎,坐船逆流而上,關羽仗刀立於船頭,迎風捋髯,被河上的大風吹得雙目越發眯縫。但他絲毫不敢眨眼,堅持在視線的盡頭搜尋著,似乎能望穿黃河的源頭。
恐怕這就是衣錦還鄉者的近鄉情怯之狀吧。
隨著視線盡頭,河面上出現了一座島嶼,關羽心中一凜,就知道故鄉快到了,必須儘快在北岸靠岸,因為再往前船是開不過去的。
他是本地人,二十歲才逃亡他鄉,對附近的地形當然熟悉。
黃河濤濤,至此中分,左右湍急,船莫能過。這裡,就是大名鼎鼎的砥柱山,成語“中流砥柱”說的就是這個地方。
而三門峽之所以叫“三門”,也是因為自古在砥柱以上有三處險灘,分別叫神門、人門和鬼門,行船過此十死無生。過了鬼門關後,河水被砥柱山一檔,才平緩下來。
三門峽在這裡達到了最狹窄,南岸的崤山高峻無法靠岸,只有北岸有津渡。不過在南岸的山壁頂端,還可以看到一根石柱,據說是西周初年周公所立,一千二百年來,早已風化無銘。
但關羽素知其中典故此柱高一丈五尺,本該刻有周公與召公、呂尚(姜太公)的盟誓,寫的是周公平定三監之亂後,慮陝峽險要、使天下難以共治,所以決定“分陝而治”,西面歸周公統管,東邊歸召公、呂尚。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