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正文 第90節

熱門小說推薦

最近更新小說

後來又有多種稱呼,比如“不其山”“勞盛山”“牢山”“牢盛山”“大勞山和小勞山”“輔唐山”“鰲山”。

“輔唐山”出自唐德宗貞元元年(785年)牛素《紀聞》,是唐玄宗時所改,時道士王旻受玄宗恩寵,南嶽道士李華周恐玄宗貪戀世間樂事不再修道,於是勸王出京,王遂向玄宗提出到牢山煉丹的請求,玄宗准許,並改“牢山”為“輔唐山”。《太平廣記》沿用“輔唐山”。

“鰲山”之稱自金大安元年開始,見於山上道院元、明兩代的碑記。碑記中記載,元代道教全真龍門派的創始人邱處機到嶗山後,見嶗山揹負平川,面對大海,形同巨鰲雄踞於東海萬里碧波之上,遂作詩:“陝西名山華嶽稀,江南尤物九華奇,鰲山下枕東洋海,秀出山東人不知。”成吉思汗敕封邱處機為國師神仙后,令其掌管天下道事,眾道奉師之意,稱此山為“鰲山”,取獨佔鰲頭,天下第一的意思。

嶗山之稱自唐代古籍中有記載,因為勞字邊帶山,好聽好記,一直以來多被當地人所稱呼。

常言道,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嶗山是東海名山,奇峰聳立,絕壑生煙,臨海聽濤,飄逸若仙,自春秋戰國至秦漢時期,就有方士、巫師在嶗山餐霞修煉,無數神話傳說綿綿流傳。

自唐、宋兩代嶗山道教肇興,金元時期,嶗山道教由於王重陽所創全真派的入統,開創了全新的局面。全真道北七真涉足嶗山,邱處機三次來嶗山說法闡教,影響深遠。嗣後,北七真在嶗山各創宗派,爭建道觀,至明代達到鼎盛時期,遂有“九宮八觀七十二庵”之繁榮,使嶗山成為道教全真天下第二叢林。所以有東嶽泰山高,不及東海嶗之說。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