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早在作為一千克的砝碼被製造出來之前,世界各個國家,對於自家度量衡的計算,都有自己的一套方式,其中,古中國的計算方式,就是用十粒黍米。
十粒黍的重量為基礎,一百粒差別不大的黍米為一銖,六銖為一錙。
妘載挑選十粒稻米來代替黍米。
“自去年豐收,挑選其中一萬粒稻穀,選出十粒,這十粒,不大不小,以此十粒之重,為基礎,是以百穀之數為一銖,於是以這個為基準,又從那剩下的萬谷之中,取一千二百數,在反覆稱重之後,得到十二銖的重量。”
“二十四銖則重為一兩。”
而漢代的一兩為15.6g,一銖則為0.65g。
妘載如此說著,於是用這種方法,就能重現古代的計數方式,這是秦漢時期的計算方法,來源於《管子》與《孫子算經》,後來一直沿用到漢代,所以說這個體系還是很完備的,有著等量的換算公式。
《孫子算經》雲:“稱之所起,起於黍,十黍為一絫;十絫為一銖,二十四銖為一兩,十六兩為一斤。”
《漢書·律曆志上》:“一龠(yuè)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銖,兩之為兩。二十四銖為兩,十六兩為斤。”
當然這個進位制和後世的是不一樣的。
而輕重之事,最早的有記述的對問,來源單穆公與周景王,當時周景王想要鑄大錢來提高貨幣價值,然後就被單穆公噴了一頓。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