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盟臺由漢國和荀國共同派人修建,規模方面與平時的會盟臺別無差異,僅是花了七天就築成。
隨後,漢使和荀使頻繁來回走動,商議會盟時要採取什麼樣的規格,各自帶上什麼禮器之類。
所謂的規格就是兩位君王帶多少軍隊。
禮器之所以是禮器,肯定是用於祭祀的東西,一般就是鼎器之類。
以春秋的生產水平來說,能造出多大的鼎就能說明國力強弱。
原因是要有相關的技術,再來就是鑄鼎會需要用到很多蠟,統治範圍不夠大連收集蜂巢來用於制蠟鑄鼎都辦不到。
在數百年之後會出現抬棺而戰,用以來表示將要決死一戰。
春秋初期要是能運著一個很大的大鼎出征,只要那個鼎夠大,說不定擺出去就能嚇得敵軍統帥當場就投降了。
到春秋中期能展現國力的方式變成了拉出眾多的戰車,有多少乘戰車不僅代表著其附屬的兵力,其實跟一個國家有多少貴族是分不開的。
貴族多代表可戰之兵越多,後續兵源也能跟得上,舉國上下僅能出動百乘戰車的諸侯,拿什麼去跟能出動千乘戰車的對手打?還不趕緊認輸,求個能夠繼續苟延殘喘的機會。
在萬里無雲的天氣之下,到了漢王武與荀王吳舉行會盟的那一天。
大清早便有兩軍的人到會盟臺邊上,他們乾的是平整地面以及砍伐掉各種樹木,清理掉灌木叢、大石頭,等等的活。
“聽聞在漢無有出身之限,征戰可獲爵,耕作亦可獲爵。”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