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接連幾日逗留南公山,趙梓陽倒是同雲仲說起不少此行所見所聞,言說起夏松飲食勝景,或是雕樑畫棟,即便是相當不樂意承認,這等起屋構梁手段,的確也比頤章或是西路三地高明太多,到底是自古以來聞名遐邇的中州地界,這等手藝傳承,比起大齊分崩離析過後才有的西路三國,怎麼都比不得。
當然除卻這等事之外,趙梓陽唸叨最多的,還是路遇之人,與些許世事不易。當初才步入夏松邊關地界,就遇上有兩位目盲之人,夫妻二人皆是因眼疾,少年時節已是不可視物,遭家中人遺棄,好在是多年來走南闖北,由打街巷市坊中同樣貧困潦倒之人學來些唱曲撥胡琴的本事,一來二去作伴度日,直到如今已是年近花甲,膝下無子,卻也是每日不曾閒起。到天色初明尚無雨的時節,老漢攜起胡琴推車,老嫗則是記性好些,在前引路,常人走上一盞茶功夫的路途,二人足能走上近半時辰,才是摩挲去到城牆邊不遠處牆根處,老漢奏胡琴,老嫗則是開口唱起戲文來,倘若有過路人聽得舒坦,或是出於心善,則是將兩枚銅錢擱到兩人身前乾淨瓷碗當中。
趙梓陽曾與二人攀談,老漢言說,牆根後有一戶心善的人家,從來都是不曾出門與自個兒閒談過,可自從將賣唱地界改到此地,每日都有過路人舍幾枚銅錢,即便依舊是過得清苦,可怎麼也能對付溫飽。雖百思不得其解,可幾日前聽過有過路人駐足在此,評點這幅字寫得神意內斂,且筋骨分明,當真是一幅好字,再想起時常聞聽牆根後那戶人家常有劇咳聲,揣測大抵是位年紀不深的書生,奈何實在是不便走動,煩請趙梓陽前去替兩人瞧瞧,究竟是寫過何等一幅字,順帶謝過那位好心的讀書人。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