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構從頭聽到尾,端著玻璃杯,愣愣地看著李易,一言不發。
他聽懂了,大唐沒有斷了陸路上的絲綢之路的時候,就是用技術去跟西域那裡換東西。
絲綢、茶葉,換回來珍貴的東西。
聽了李易的講解,他明白了這叫系統理論,歸納好了。
比單純地覺得自己的東西好,別人需要可強了無數倍。
畢構曉得了,為什麼是這樣,多賺的錢從哪裡來,原來是技術附加值。
過了好一會兒,李易那邊開始續水了,畢構才出聲:“我們大唐一直在佔便宜?”
“那可不一定。”李易擺手:“除了技術附加值,還有人力成本,莊戶幹一個時辰活和百姓幹一個時辰不一樣。”
李易又開始為畢構講人力成本,大唐百姓幹一天活,三十錢的工錢。
倭國百姓幹一天活兒,相當於大唐五錢的工錢。
倭國的百姓並沒有賠,倭國的朝廷同樣不賠。
他們得到了其本身需要的大唐商品,付出的是正常的勞作成本。
大唐的鐵器質量比倭國的質量好,倭國購買後,用來製造勞動工具,提升勞動效率。
大唐百姓割豬草餵豬,山地放養雞吃東西,賣的時候是一個價格,加上了人力成本。
倭國人力成本低,同樣餵豬和養雞,把豬和雞送到大唐來賣,獲得好東西就彌補了貿易逆差的損失。
倭國的銅錢在本國的購買力不如拿到大唐買的東西多,只要倭國願意承受礦產資源流失,其還是賺的。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