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弟,你估算一下,在那邊鑿鹽井,一年能賺多少錢?”李成器把李易成功攔住,問。
“現在咱大唐有多少鹽池、鹽井?”李易問出另一個問題,他要看看能提供多少鹽。
“眼下鹽池九處,鹽井二百七十六。”李成器提供資料。
這跟李易看的資料不一樣,少,少許多。
不過李易一想便明白了,之後唐朝開始收鹽稅,必然大力增加鹽池和鹽井。
資料記載的不是開元二年。
此時還沒有那麼多,長安主要依靠山西那邊的湖鹽和漕運過來的海鹽。
蜀鹽陸路慢,不好走,一般是走長江,轉一大圈。
從長江進大運河,從大運河轉漕運,船裝載的貨物多,比起陸路運輸,還是划算。
“沿海一帶,百姓可安穩?”李易又問一個問題。
“近幾年沒打大仗,所耗不多,還算是不錯。”李成器對此並不太清楚。
“煮海為鹽,成本太高,蜀地井鹽衝擊,鹽價將一降再降。陛下應允合作,朝堂百官或有怨懟。”
李易在事情確定了後,開始進一步推進。
李成器聽著,不時點頭,沒說什麼‘他們敢?’‘不服就殺’這等話。
“所以要收鹽稅,收池鹽和新式井鹽的鹽稅,陛下的錢是私錢,鹽稅是公錢。
弟以為,新式打井法,可獲錢財無數,蜀地出鹽過多,沿海鹽場難以活。
徵蜀地新法採鹽之稅,鹽價平穩,有利社稷,可寬內藏,亦能平百官之怨。”
李易認真了,說出情況。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