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海市教育臺對復旦志願者協會的報道,並沒有引起什麼轟動,畢竟它收視率太低、影響力太小。
作為協會的宣傳部長,劉子染學姐不但沿途拍照,而且自己也寫了一篇新聞稿。這篇稿子,首先在復旦校報上發表,同時她還將其寄往《文匯報》。
復旦的新聞系很厲害,而《文匯報》(大陸版)總部又在盛海,報社裡一堆一堆的復旦校友。眼見母校出了這種正面新聞,而且還是在響應團中央的政策,竟然直接給了頭版頭條。
90年代中期,《文匯報》每期發行量穩定在80萬份左右,偶爾碰到熱點新聞,銷量是要破100萬的。十多年前,刊登《傷痕》小說的那一期,《文匯報》更是直接加印150萬份。
《大學生志願者服務社會,愛心感化殺人犯自首》!
這就是《文匯報》的新聞標題,一經刊載,立即在全國引發熱議。
如果從專業角度分析,它有三個重要元素:大學生、殺人犯、志願者。
什麼事情扯上大學生,都能吸引讀者的眼球,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網路自媒體時代。比如警察抓了一群電信詐騙的,十個詐騙犯當中有一個是大學生,那麼新聞標題就會刻意加上“大學生”三個字。
殺人犯更是新聞報道的常客,無論中外,從有報紙的那一刻起,兇殺暴力相關新聞,就天生自帶社會聚焦屬性。
這兩個新聞元素疊加到一起,立即產生化學作用!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