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戰期間,國中應以穩定為重,朝堂上更不該有大風波,如此才能凝聚人心人力打贏戰爭。即便是有人貪贓枉法,只要稍微能夠忍受,君主都會選擇在大戰結束了再秋後算賬。
然而,李曄還是給青衣衙門下了命令,讓他們配合刑部和大理寺,對朝中跟契丹有所往來的重臣,直接進行逮捕審問——無論他們是主動還是被動,是不是知道跟自己往來的是契丹人。
李曄敢這麼做,依仗無非三點。
其一,叛國之罪,任何時候都不能容忍,哪怕是下重手,有人有微詞,在國戰面前,聲音也不會太大;
其二,李曄培養的官吏,對朝政有絕對掌控力,不擔心無法掌控局面;
其三,有青衣衙門出手,在證據確鑿的情況下,不管是抓捕還是審問,都會非常迅捷,所謂風波持,續不了多少時日。
當李儼得知,連國丈、後族和他普王府舊人,都有不少人捲入這場風波時,即便是面對李曄,臉色也極為煞白。好幾次出言詢問,能不能對其中某些人網開一面。
李儼是個重感情的人,重感情到分不清輕重,哪怕這些人於國有害,他也無法說服自己對這些人漠然無情。這是他的缺點也是他的優點,若非如此,他只怕是也不會讓李曄把持國政。
李曄並非不知變通之人,也深知李儼的脾性,答應視情況罪責減一等,儘量做到不誅連。李儼雖然不是很滿意,但也知道李曄不能作更多讓步,只能嘆息著答應。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