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一個人來說,什麼才是真實,什麼才是虛幻呢?哲學中通常會分從主觀和客觀,意識的感受和物質性的接觸等等相對的角度來論述。在意識的力量可以用一種更加粗暴直接的方式干涉物質存在的這個世界,主觀和客觀的界限變得十分模糊,在這個角度上來說,末日幻境的確是最適合論證大一統理論,例如“超弦理論”的最佳平臺——我們習慣於將物事分成物質和非物質兩種屬性,並且習慣採用其模糊、混亂而狹義定義,既當物質定義為“不依賴於人的主觀意識而存在的客觀實在”,與之相對的,非物質則是物質的反面“依賴人的主觀意識才能存在”。但是,這種定義的描述並不純粹。
“依賴”和“不依賴”,“主觀和客觀”,以及“人”這三個修飾附加,實際是引入了額外的幾個新要素。所謂“依賴”和“不依賴”是一種關係;而“人的意識”和“客觀存在”是一種相互迴圈的定義;“主觀”又和“客觀”構成了的新二元。
再沒有比這種方式的定義更為混亂的定義了。
其實,對於科學的定義而言,所謂“物質”是一種更加純粹的描述——既“物質就是存在”,這是為了使用“科學”這種手段,達成對世界的“終極判斷”的必然,物質的唯一特性,就是存在。“人是物質,鏡子是物質;鏡子中的倒映也是物質,照鏡子也同樣是物質”。只要存在或存在過,就是物質。物質的廣義定義,應該遠遠超越於物理含義下的狹窄定義。同樣,時間和空間也歸屬於物質,然後,在追尋萬事萬物的最終根源,也是預設萬事萬物最終能使用一個最根本的基點進行描述的“大一統理論”中,連大腦活動的結果,思維、意志乃是於更加神秘化的靈魂,都是物質——因為,如果它們不是物質,就不存在,而它們,至少是思維和意志,的確是存在的,能被人感知,並作用於生命活動中的——物質就是存在,存在的必然歸為物質,這便是“科學”能夠對世界進行最徹底、最根本,最終極的描述、判斷和解釋的基礎。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