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正文 第68節

熱門小說推薦

日期:2008-10-22 10:34:45

——第十三,福利制度和社會保障

別以為只有社會主義有福利制度,也別以為只有資本主義有福利制度。

兩千多年前,齊國的福利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相當健全。

管仲的福利制度共分為九種,第一叫作老老,第二叫作慈幼,第三叫作恤孤,第四叫作養疾,第五叫作合獨,第六叫作問病,第七叫作通窮,第八叫作振困,第九叫作接絕。

每個城市都設有“掌老”官,七十歲以上的老人,一個兒子免除兵役,官府三個月送一次肉;八十歲以上,兩個兒子免兵役,每月有肉送;九十歲以上,天天有酒肉送。所有老人去世,國家負責喪葬費用。這叫老老,用句時髦的話——暈,我們現在七十歲以上也就享受坐公共汽車不買票而已。

每個城市都設有“掌幼”官,對於家庭條件不好的,三個小孩的就可以免除徵收的布帛,五個小孩的政府配備保姆,發給兩人份額的糧食,直到孩子長大。再暈,這叫慈幼。

每個城市都設有“掌孤”官,凡是孤兒,有親戚鄰里收養的,收養幾個就免幾個兵役,“掌孤”官定期瞭解孤兒收養情況,必要時進行救助,這叫恤孤。

每個城市都設有“掌養疾”官,對於那些因為各種殘疾生活不能自理的,住進國家設立的“疾館”生活,由國家負責養活,直到去世。這叫養疾,就是福利院制度。

每個城市都設有“掌媒”官,負責撮合鰥夫和寡婦,給他們田宅,三年之後還為其中的男人提供公職。這叫合獨,多麼人性化的管理啊,現在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他們有這項制度嗎?

所謂問病,就是凡士民有病的,由官府來加以慰問:九十歲以上的,每天一問;八十歲以上的,兩天一問;七十歲以上的,三天一問;一般病人,五天一問。重病的,向上報告,國君親自慰問。所謂通窮,就是若有貧窮夫婦沒有住處的,貧窮賓客沒有糧食的,其所在鄉里要及時上報。所謂振困,就是凶年的時候,官府發放倉糧來救濟百姓。所謂接絕,就是對烈士親屬給以撫卹。

齊國真是個福利社會啊,怪不得大家紛紛移民齊國。

——第十四,監察巡視制度

什麼都做了,效果怎樣?這需要監察巡視。管仲規定了八觀,就是從八個方面去監察巡視這個國家的情況。

巡視一個國家的田野,觀察它的耕耘狀況,計算它的農業生產,這個國家的飢飽狀況就知道了;巡視一個國家的山林湖澤,看看它的桑麻種植,計算它的六畜,貧富之國,就能區分出來;觀察一個國家的宮室、車馬、衣服,奢儉之國,就能區分出來;考察災年的饑饉情況,計算服役的人數,看看樓臺亭閣的建設,計算財政開支的費用,虛實之國,就能區分出來;考察國家的風俗,瞭解人民怎麼接受教化,治亂之國,就能區分出來;來到朝廷,觀察君主的左右,瞭解百官的情況,看朝廷重視什麼和輕視什麼,國家的強弱就能區分出來;根據君主的立法出令和從政治民的情況,興滅之國,就能區分出來;估量敵國和盟國,瞭解君主的想法,考察他們的農業和財力,存亡之國就能夠確定。

——第十五,幹部選拔制度

在人才培養和幹部選拔方面,管仲建立了自上而下的監督制度;設立了“庭燎待士”,並配套以“賦祿以粟”制度,還提出了“官事無攝”的主張。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推行了“三選法”的官吏選任制度。

三選制的整個過程包括三個環節:一是鄉選,即各鄉鄉長,各屬大夫將本鄉、本屬內符合任官條件的人才選出,上報國君。二是官選,即把各鄉屬選出的賢才俊士分配到有關的衙門實習做事,實習期滿後,由衙門長官選擇其中的優秀者,並寫出鑑定書上報國君。三是君選,即國君親自選拔。

官選出來的人,有衙門長官的鑑定書,又到原籍查驗了歷史根基,都確信無疑了,國君便將此人召入宮中進行面試策問。一般是當場提出一些治國理政的疑難問題,讓其說出解決辦法,若國君滿意其回答,便可任命為高一級的官吏,有的還可以做上卿的助手。這就是君選。三選制的特點是將推薦與選拔相結合,政績與策問相結合,再經過由上而下的往復考察過程,把那些既有治國牧民理論,又有實際工作能力的文人和武士們選拔出來,任以為官,這樣就使太公的尊賢尚功路線有了制度保障。

——第十六,年終總結和考核制度

年終總結很重要,考核制度很重要,否則誰還幹活?

每年的臘月最後五天是年終總結,齊桓公親自臨朝聽政,議定罰、罪、刑、殺。

年終總結之後,就是全年考核。每年正月初開始,就是齊國的考核期。考核也是五天時間,也由齊桓公親自進行。

年前年後這十天,是齊桓公全年最忙的時候,平時基本不用幹活,因為管仲內閣把什麼都搞定了。

考核的內容就不用多說了,管仲早就擬定好了。考核的物件是五鄉鄉師和五屬大夫,考核之後,做得好的有賞,最後一名會受到批評警告。在今天,就是末位淘汰。

考核結束之後,開始法律學習班。新的法令在正月初一向百官頒佈,但是在初六開始召集五鄉鄉師和五屬大夫進行學習,認真領會法律精神。為什麼五鄉鄉師和五屬大夫要專門有一個學習班?因為他們還要負責把法令傳達到各地。學習班結束之後,五鄉鄉師和五屬大夫回到各自的管轄範圍,必須第一時間把新法令公佈出去,然後才能回家,否則這叫做“留令”,屬於死罪。

在齊國當官,不容易啊。

——第十七,君主的管理

老百姓和百官都要管理,那麼,國君可以胡作非為嗎?管仲說:NO。國君也要管理,不能想怎樣就怎樣。

對於君主的管理,管仲有大量論述,《管子》中的“戒”、“君臣上”、“君臣下”、“禁藏”、“明法解”都是在說國君的管理,其核心大意主要是三個方面:第一,要以身作則,要求臣民的,自己要先做好;第二,法令一旦頒佈,就不能輕易改動;第三,賞罰都要根據法令來進行,不能憑自己的好惡來進行。

除了原則上的限定之外,還有一些具體的規定。

譬如國君只能在春秋兩季出遊,春天出去調查農事上有什麼困難,這叫做“遊”,秋天出去是要考察人民生活上有什麼不足,這叫做“夕”。除此之外,出去吃喝老百姓,勞民傷財的叫作“亡”,在外面遊樂得不想回來的叫作“荒”,這兩種嚴格禁止。

國君的義務是選拔賢良,知人善任,嚴格禁止事必躬親,同樣嚴格禁止干涉官員職責內的事務。

正因為管仲對齊桓公有了原則的和具體的約束,齊桓公基本上不擾民,也不干預官員的事務,真是想犯錯誤都沒機會。

有沒有一點君主立憲的味道?

——第十八,信訪制度

那時候就有信訪制度了?別以為這是社會主義特色,老老祖宗黃帝那時候就有明臺作為信訪辦來處理群眾投訴了。

管仲設立了“嘖室”,嘖是什麼意思?就是七嘴八舌吵吵嚷嚷的意思,“嘖室”就是信訪辦。

“察民所惡,以自為戒。”這是管仲設立“嘖室”的目的。

信訪辦的門口寫著四句話:法簡而易行,刑審而不犯,事約而易從,求寡而易足。翻譯成現代話就是:法律是不是簡明易行,刑罰是不是審慎公正,政事是不是簡單而不擾民,稅收是不是少而且方便繳交。什麼意思?就是說在以上這些方面有投訴的,無任歡迎。

直接批評國君的過失的,被稱為正直之士,他們的意見都會被受理。

這不就是言論自由嗎?

負責信訪辦的是東郭牙,因為他很正直,而且敢於和齊桓公爭論。

——第十九,軍事制度

在軍事方面,管仲強調寓兵於農,“做內政而寄軍令”,將軍事編制隱於行政編制之中。規定國都中戰時組成軍隊,每戶出一人,一軌五人,五人為一伍,由軌長帶領。一里五十人,五十人為一小戎,由裡有司帶領。一連二百人,二百人為一卒,由連長帶領。一鄉二千人,二千人為一旅,由鄉良人帶領。五鄉一萬人,立一元帥,一萬人為一軍,由五鄉元帥率領。齊桓公、國子、高子三人分別擔任三軍的主帥。這樣就把居民行政、生產組織與軍備、戰鬥組織緊密的結合在了一起。

每年春秋以狩獵來訓練軍隊,讓士兵們在訓練中團結協作,讓他們“守則同固,戰則同強”,從而培養了團隊的協同作戰能力。

為了解決軍隊的武器裝備問題,管仲對軍備和軍賦制度進行了改革。他規定:鄙野中,六里見方的區域命名為暴,要出兵車一乘,(一乘配四匹馬,二十八個甲士,二十個盾牌手,三十個民夫)。並且還要承擔黃金一鎰的軍費。(沒有黃金的,可用絲絹和布代替)。

管仲還規定了用盔甲和武器來贖罪的辦法。犯重罪的人,可用甲與車戟贖罪;犯輕罪的人,可以用皮盾與車戟贖罪。犯小罪的人,可以用銅鐵贖罪。這樣就大大補充了軍隊的裝備,解決了軍備不足的問題。

——第二十,教育和尊師

尊師重教決不是從孔子開始的,因為管仲早就作了這方面的規定。

《管子·弟子職》通篇就在講弟子應當怎樣尊重老師,簡單介紹一下。

早上,弟子給老師打洗臉漱口的水。打掃乾淨教室,老師進來講課。講完課,老師第一個走,弟子們起立。

吃飯的時候,弟子們擺好飯菜,老師先吃,老師吃完,弟子們才能吃。

掃地應該從西南的角落開始掃,都掃到門口收拾垃圾。

到了晚上,弟子們替老師鋪床,第一次要問老師頭朝哪邊。老師休息後,弟子們還要互相交流學業。

——第二十一,自我批評

如此偉大,即便如此偉大,正因為如此偉大,管仲很重視自我批評。

“怕的是自身不善,不要怕別人不瞭解自己。個人可以有錯誤的行為,但是人民不會有錯誤的評價。總之,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

“善於責備自己的,人民就不會責備他。只有不肯責備自己的,認為自己永遠偉大光榮正確的,人民才會去責備他。所以,承認自己的錯誤,那是‘強’的表現;修養自身的節操,那是‘智’的表現;不把責任推到別人身上,那是‘仁’的表現。所以,英明的國家領導把過失歸於自己,把功勞歸於人民。”

有這樣的精神,管仲怎麼會治理不好齊國呢?

篇幅所限,只能簡單介紹管仲的治國方略了。

我要移民去齊國!!!!

看完這段,是不是你會有這樣的衝動?

春秋那年頭,齊國的綠卡比現在美國的綠卡值錢多了。

最近更新小說

最重要的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