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正文 第60節

熱門小說推薦

日期:2008-10-16 14:01:00

——以德治國

先說說什麼是以德治國,德,不是品德,而是德政。如果德是品德的話,那麼齊桓公這樣好色好酒的人就沒法治理國家了。什麼是以德治國?不是他說什麼,而是他做什麼。

德政是承接以民為天這個基本概念的,我們如今經常聽說“為老百姓做多少件實事”,這屬於德政的範疇,但是是很小範圍內的德政,比之管仲的德政不在一個層次上。

對於德政,管仲具體劃分為六個方面,稱為“六興”,我們來看看。

第一興,厚其生。開闢田野,建造住宅,研究種植,鼓勵耕作,修繕房屋,這叫作改善人民的生活;

第二興,輸之以財。廣開財源,整頓庫存,修築道路,便利貿易,這叫做給人們輸送財物,讓人們發財;

第三興,遺之以利。疏浚積水,打通河道,修理水溝,建造橋樑,這叫做給百姓提供便利;

第四興,寬其政。薄收租稅,輕徵捐賦,寬簡刑法,赦免輕罪,寬恕小過,這叫做寬鬆的政治;

第五興,匡其急。敬養老人,收養孤兒,救濟鰥寡,關心疾病,弔問喪禍,這叫做救人之危急;

第六興,振其窮。給寒冷的人以衣服,給飢餓的人以食物,救助窮人,賑濟災民,資助赤貧,這叫做救人之貧困。

有了德政,就要敦促人們遵守“七義”,內容在此不展開,“七義”的目的就是建造和諧社會。

有了和諧社會,就要整頓“八經”,“八經”是什麼?上和下都要有禮儀,貴與賤都有本分,長與幼都守秩序,貧與富都守法律。

管仲的治國方略中,可以說始終貫穿的就是德政。所以,即使他自身也過得很奢侈,沒有人指責他,因為他讓大家都過得很好。

——以法治國

關於法,管仲的論述非常之多,內容也非常全,從法的重要性,到法律制度的建設、法律的執行等各個方面一應俱全。稍作摘選,就能發現管仲是一個如假包換的法家,他的思想也正是後來法家們的理論基礎。

“正法直度,罪殺不赦,殺戮必信,民畏而懼。武威既明,令不再行。”翻譯過來就是:法律公正,制度明確;殺有罪,不寬赦;執行刑罰一定說到做到,民眾就會畏懼。權威明示於眾,法律就不必一再重申。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嚴格執法,公開執法。

“君一置其儀,則百官守其法;上明陳其制,則下皆會其度。君之置其儀也不一,則下之倍法而立私理者必多矣。”翻譯過來就是:國君統一立法,百官就能守法;上面把制度公開,下面行事就都能合於制度。如果國君立法不能統一,下面為公法而另立私理的人就會增加。換成今天的說法,就是公開公平公正,讓權力在陽光下執行。

“明君察於治民之本,本莫要於令。故曰:虧令則死,益令則死,不行令則死,留令則死,不從令則死。五者死而無赦,唯令是視。故曰:令重而下恐。”翻譯過來就是:英明的君主知道治民的根本,根本中沒有比法令更重要的。所以說,隨意增刪法令的,不執行不遵守法令的和扣押法令的都必須處死,法令有了權威,下面的人就畏懼了。嚴刑峻法,對於現代社會來講,當然會有個適用性的問題,但在當時,自有其時代意義。

甚至對於一些法律疑難問題,管仲也有很好的解答。

“令未布,而民或為之,而商從之,則是上妄予也。上妄予則功臣怨,功臣怨而愚民操事於妄作,則大亂之本也。令未布,而罰及之,則是上妄誅也。上妄誅則民輕生,民輕生則暴人興,曹黨起而亂人作矣。”什麼意思?就是說還沒有頒佈法令,有人偶爾執行了,國君不應該獎賞他,否則守法的人們就會抱怨,而一些人就會猜測還要出什麼法律而提前去做,那樣國家就要大亂了。同樣,法律還沒有公佈之前有人觸犯了,也不能去懲罰他,否則人們就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麼,就會沒有安全感,也會引起社會的動亂。

著名的範跑跑被開除了,按照管跑跑的思想,開除他是不對的。

對於法治的精神,管仲的思想可以說入木三分。即便活在現在,做一個哈佛法學院的博士後導師綽綽有餘。

就是自管子開始,齊國有了比較嚴格的刑法。

——哲學思想

管子的哲學思想可以說是博大精深,《管子》一書中,至少有九章專門講述哲學問題。分別是宙合第十一、樞言第十二、冶心術上第三十六、冶心術下第三十七、五行第四十一、勢第四十二、內業第四十九、九受第五十五、版法解第六十六。除此之外,其他章節中也都論及。

“道”是管子重點講解的一個概念,這個概念由管子提出並進行解釋,後來老子寫《道德經》,就是繼承了管子關於道的概念,延伸而成。

關於道,管仲多處提到,舉幾個例子。

“道,不遠而難及也,與人並處而難得也。”

“虛無無形謂之道,大道可安而不可說。”

“是故有道之君子,其處也若無知,其應物也若偶之。靜因之道也。”

“道在天地之間,其大無外,其小無內。”

……

關於道的解釋還有很多,這裡不再一一列舉,也不再一一翻譯。基本上,管仲的哲學思想屬於辯證法和一部分的唯物主義,《道德經》重點發揚了管仲辯證法的部分,而《墨子》更注重管仲的唯物主義部分。

除了大談道,管子還對許多哲學現象進行定義,譬如規律、規範、勢等詞彙的意思,就都是管子當初為我們定義的。

如果說管子是偉大的哲學家,那是對世界哲學界的一種獎勵。

——軍事思想

管仲是一個軍事奇才,他打仗的原則被後人廣泛應用。

“霸王之形,德義勝之,智謀勝之,兵戰勝之,地形勝之,動作勝之,故王之。”

“夫爭強之國,必先爭謀,爭形,爭權。”

管仲不是一個喜好打仗的人,首先做的是以德服人,其次則是透過謀略,再其次是外交,最後才是出兵。《孫子兵法》基本照搬了管仲的理念,這一點非常清晰。因此,管仲不是勸齊桓公征討誰,相反,他常常勸齊桓公不要出兵。無論對大國對小國,管仲首先選擇的是用和平手段解決問題。

不打沒有準備的戰爭,不打沒有把握的戰爭是管仲的軍事思想的一個基本原則。因此,管仲指揮下的齊軍沒有打過一場敗仗,管仲對於賞罰、軍費、建制、號令、武器、地圖、敵情等等幾乎每一個軍事要素都有具體的要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的概念首先來自於管仲這裡。

篇幅所限,更多更細節的東西無法再說,在後面會有少量的具體介紹。

可以說,《孫子兵法》脫胎於管仲的軍事思想,是管仲軍事思想的整理版。

——市場經濟

先富民,後強國。本著這樣的思路,管仲採取的策略是:重視農業,鼓勵商業。

重視農業就要鼓勵大家種地,因此管仲主張減免農業稅。問題是,減免農業稅之後,國家的財政怎麼保障?

國家的財政就要從商業中來,管仲重點提到了鹽和鐵的交易,這兩項的商業稅成為國家財政的兩大支柱。

除了鹽鐵之外,管仲採取的是完全的市場經濟。“關幾而不徵,市正而不布”,商業稅收幾乎不徵,市場運作極少干預,讓市場決定商業的命運,讓競爭決定誰是強者。

不僅如此,管仲還利用市場經濟控制和干預敵國的政府,如今的美國就常常採用這樣的辦法,如果美國政府看了管仲的案例之後,他們一定驚訝得合不上嘴。

外貿也是管仲看重的一個部分,齊國的通關費用便宜,手續簡潔,很快成為整個周朝的經濟貿易中心。

集市是市場經濟的象徵,管仲作了詳細規定。“有市,無市則民乏矣。”必須要有集市,否則老百姓的用品就會缺乏。集市要徵收營業稅,要統計商家的數量,每年春分的時候確定稅率,立夏的時候按月核收,秋天則進行統計。

當然,管仲講得更詳盡一些,這裡很難全部記錄。

最近更新小說

最重要的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