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套簡單的檢驗是將一隻股票在某一時段的價格變動與其後相鄰時段的價格變動進行比較。例如,技術分析師常說,如果一隻股票的價格昨天是上漲的話,那麼今天就更有可能上漲。檢驗結果卻是,過去的股價變動與現在和將來的股價變動之間的相關性係數雖然為正數,但幾乎接近於零。上週股價變動與本週股價變動之間的關係極小,對其他不同跨度的時間段進行檢驗,結果也是如此。所有已檢驗的不同時段股價變動之間的相關性都是極其微小的,因而在經濟意義上的利用價值也是微不足道的。儘管股市中會存在某種短期趨勢(對此,第11章將更為全面地加以描述),但任何交易時必須支付交易費用的投資者都不可能因採取趨勢策略而從中獲利。
點評:“技術分析師常說,如果一隻股票的價格昨天是上漲的話,那麼今天就更有可能上漲”,在上升趨勢中的確是這樣,但是技術分析難道不研究轉折形態嗎?是誰將技術分析如此簡單化和庸俗化,難道不正是作者自己嗎?“檢驗結果卻是,過去的股價變動與現在和將來的股價變動之間的相關性係數雖然為正數,但幾乎接近於零……所有已檢驗的不同時段股價變動之間的相關性都是極其微小的,因而在經濟意義上的利用價值也是微不足道的”,還是那個古老的疑問:誰做的檢驗?資料在那裡?時間、地點、人物?
經濟學家還對技術分析師的另一個觀點進行了檢驗,這個觀點認為,市場上常會出現連續幾天(或幾周、幾個月)股價朝同一個方向變動的情況。技術分析師將股票比做橄欖球場上的全衛,一旦獲得了奔跑的勢能,應該可以奔跑得很遠。檢驗結果卻表明事實根本並非如此。有時,一隻股票的確會一連幾天出現正向變動(價格上漲),但是,有時你拋一枚標準硬幣也會出現一連串正面朝上的情況。實際上,你遇到股價連續正向(或反向)變動的次數並不比你拋硬幣時隨機出現連續正面朝上或反面朝上的次數更多。技術分析師常說的所謂“持久模式”在股市出現的次數並不比任何一個參賭的人“手氣很順時”連續賭中的次數更多。這正是經濟學家說到股價變動與隨機漫步非常相似時所欲表達的意思。
點評:“檢驗結果卻表明事實根本並非如此。有時,一隻股票的確會一連幾天出現正向變動(價格上漲),但是,有時你拋一枚標準硬幣也會出現一連串正面朝上的情況。實際上,你遇到股價連續正向(或反向)變動的次數並不比你拋硬幣時隨機出現連續正面朝上或反面朝上的次數更多。技術分析師常說的所謂“持久模式”在股市出現的次數並不比任何一個參賭的人“手氣很順時”連續賭中的次數更多。”將證券交易和拋硬幣、賭博等簡單地相提並論不是一個交易大師嚴謹的學術行為。股市運動中的趨勢現象不容否定,也不容弱化,證券交易和賭博也完全不同,這些都是業內常識,作者的觀點不值一駁。
究竟何為隨機漫步
在很多人看來,“隨機漫步”的說法簡直是一派胡言。即便閱讀報紙金融版面時最漫不經心的人也能很容易發現股市上的“模式”。舉個例子,開始時股價展開一波持續數天的上漲,接著便掉頭開始了較長時間的持續下跌。然後,這一下跌趨勢受到遏制,股價又掀起了新一輪的持續上攻。人們看到這樣的股價圖時,不可能不意識到這番描述是不言而喻的。那麼,經濟學家又何至於如此近視,竟然看不見用裸眼便能一目瞭然的模式?如果每個交易日的收盤價將由拋擲硬幣的結果來確定:若丟擲的是正面朝上,學生便假定股票當天收盤價較前一天收盤價上漲0.5個百分點;若丟擲的是反面朝上,學生便假定股票當天收盤價較前一天收盤價下跌0.5個百分點。根據隨機拋擲硬幣畫出的這張圖看起來與正常的股價走勢圖極為相似,甚至還呈現了週期性變動。當然,我們從拋擲硬幣中觀察到的這種顯著的“週期性變動”,不會像真正的週期那樣有規律地發生,但是實際股價的漲漲跌跌也是不會很有規律地發生的。
點評:這是又一段典型的謊話,你將它說成是缺乏嚴謹的治學態度或基本的邏輯性也行。首先沒有哪個傻瓜會做這種實驗,即將拋硬幣的結果畫成“曲線”,然後從中發現“規律性”,所有這些都只是想象,是懶惰的作者隨便糊弄讀者的需要。為了類比作者先是說“硬幣曲線”與“正常的股價走勢圖極為相似”,“甚至還呈現了週期性變動”,然後又否認股票價格週期性變動的存在,顯然也是前後矛盾的。
這種規律性的缺乏正是問題的關鍵所在。股價走勢圖中的“週期性變動”和一般參賭的人碰到的連續好運或連續不順一樣,都不是真正的週期。股價當前似乎處於上升趨勢中的“事實”,即便看起來與稍早時段股價向上運動的情形極為相似,也不能提供任何有用資訊以確定當前上升趨勢的可靠性或持續性。的確,在股市中歷史往往會重演,但重演方式卻是變化無窮的,任何通過了解過去的股價模式而從中獲利的嘗試,都會遭遇敗績。
點評:“在股市中歷史往往會重演,但重演方式卻是變化無窮的,任何通過了解過去的股價模式而從中獲利的嘗試,都會遭遇敗績。”這段話等於否定了所有偉大交易家的存在。歷史固然不會一模一樣的重複,但是不等於這種“非完全、非精確”的重複不具備可以把握的性質。我可以肯定地說,任何成功的交易家都會研究歷史,也就是說他們會做同樣的事——即嘗試“通過了解過去的股價模式而從中獲利”。歷史是唯一可供研究的資料,除了研究歷史資料他們還能研究什麼?實踐證明,雖然大多數人都失敗了,但是少數人卻最終成功了。
在學生拋擲硬幣得到的其他模擬股價走勢圖中,既有“頭肩頂”形態,也有“三重頂”和“三重底”形態,還有其他更多隻有內行人才看得懂的模式。其中一張圖呈現了“倒置頭肩頂”向上突破的完美形態(這是一個訊號強烈的多頭模式)。我把這張圖拿給我的一位圖表師朋友看,說實話,他驚喜得如痴似狂。“這是哪家公司?”他大聲叫道。“我們得立即買入,這個形態太經典了!毫無疑問,這隻股票下週會上漲15個點!”當我如實相告這張圖是根據拋硬幣的結果畫出時,他的反應就不太友善了。圖表師就是沒幽默感。
點評:這一段謊言登峰造極。首先“硬幣曲線”的形狀由機率論決定,而根本不會出現什麼“頭肩頂”、“三重頂”、“三重底”、“頭肩底”。這裡描寫的那位“圖表師朋友”根本就是虛構的,作者在侮辱讀者的智商。事實上這是個流傳已久的故事,故事原來的版本是:本故事中“圖表師朋友”為之欣喜若狂的“硬幣曲線”由“飛鏢曲線”所取代。但是普通讀者似乎很願意相信這些胡編亂造的“故事”。
實際上,股市尚未完全符合數學家的理想模型。這一理想模型是:當前的股價變動應與過去的股價變動之間完全相互獨立。股市中還是存在些許依存關係,對這一點我們將在第11章更充分地加以解釋。股市的表現不是完美的隨機漫步。但股市中存在的任何系統性聯絡都非常微弱,對投資者來說都沒有什麼利用價值。為了儘量利用這些依存關係而付出的交易成本比可能獲得的利潤要大得多。由此,隨機漫步假說的“弱式有效形式”可準確地表述如下:在管理投資組合時,投資者不可能從股價變動的歷史中找到持續勝出“買入持有”策略的任何有用資訊。如果隨機漫步假說的“弱式有效形式”是正確的,那麼,我的同事理查德· 匡特(Richard Quandt)說的一句話必是真理。他說:“技術分析與占星術別無二致,兩者都貌似科學。”
我並不是說技術策略從來就賺不到錢,相反,它們常常會帶來利潤。關鍵的是,簡單地採用“買入持有”策略(買入並長期持有一隻股票或一組股票)通常會賺同樣多的錢,或更多的錢。技術策略的確經常為其使用者賺到利潤,但買入持有策略也一樣。實際上,我們在後面的內容裡會看到,簡簡單單地將一個股市大型指數所有成分股納入投資組合這樣的買入持有策略,在過去80年間為投資者提供了年均超過10%的投資回報率。只有當技術策略與市場相比能夠提供更好的投資回報率時,技術策略才可以被視為有效。然而,時至今日,沒有任何一種技術策略能夠始終如一地透過這一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