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09-12-15 09:43:54
第27章問渠哪得清如許-李隆基的總理們(上)
李隆基的一些趣事以上章節涉獵了不少,在此就先告一段落吧。俗話說一個巴掌拍不響,一個好漢三個幫,李隆基前期之所以取得了曠世奇蹟,據說是與他的知人善任、吏治精明分不開的。他手下不僅有很多有才華有學識的文武百官,據說最重要的就是他擁有開元四大名相姚崇、宋璟、張說、張九齡,軍功章裡也有他們的一半啊,其中前兩位還是唐朝四大賢相(近似於唐朝政壇的“四大天王”),和貞觀時赫赫有名的房玄齡、杜如晦並稱,可以說是左右臂膀,也就是在這些超級能臣的大力輔佐下,李隆基的“開元盛世”才成了有源之水(不然的話就成了無源之水),於是用了宋代著名理學家朱熹(也就是布衣天子朱元璋因自己出身低微當了皇帝之後最想認的祖宗,呵呵)的著名詩句:“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中的一句來作此大章的題目,也算是精警能點睛是也!
據說原來朱熹此詩是以詩歌形式闡述讀書經驗的(就像唐朝詩聖杜甫用詩歌作文學批評一樣有才,中華文壇牛人多),題目本身就叫做《觀書有感》,卻很有哲理,而且能用最賞心悅目絢麗多彩的自然景物天光雲影來表述,藉助景物描寫來闡述只有不斷吸收新知識才能不斷進步,就如池塘裡的水不斷有活水流來才能清澈如許一樣。
哇,不愧是大手筆,難怪貴為“九五之尊”(是皇帝,不是周久耕抽的天價煙)的朱元璋也想和他聯宗,想自稱第10幾代孫什麼的,果然有一定道理,如果俺也姓朱,也真想認他為祖宗耶,就如“賊酋”張獻忠一見到張飛廟就立馬要和猛張飛聯宗一樣猴急,呵呵。如此枯燥的讀書心得被他以山水詩般清麗的形式表達出來,不是詩界猛人理學大家的話根本不可能,於是俺也愛屋及烏地大大引用一番,而且也蠻貼切,俺們始終這樣認為。
在此不禁又突然八卦心大起,為什麼唐朝的“四大稱號”那麼多呢?現在要寫到唐玄宗的“四大名相”(以後還有沒有寫到四大奸相現在我還沒理清頭緒,到時候再說),之前就有了武媚的“四大金剛”、“四大酷吏”、“四大男寵”以及詩歌界的“初唐四傑”什麼的,難道現在娛樂界熱衷的“四大天王”、“四大天后”的排行榜習慣是淵源於此的(突然頓悟香港實力唱將李克勤在“四大天王”時代始終“靠邊站”的深層原因,因為他是第五天王,按歷史有點約定俗成意味的“四大”來排行的話他果然是不入流的,連千年老二都不是,後來“四大天王”相繼淡出之後他才“雄起”,也不過是四小天王而已,儘管他已經不小了,唱歌也不錯,一度還有天王巨星譚詠麟“太子級“接班人之稱)?果然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也!有些神秘也有些吸引人。
好,咱們閒話少講,繼續唐朝好的故事。
首先我們來八一八玄宗四大名相之首姚崇的趣事吧。據說他是實打實的“救時宰相”,唐朝政壇的“及時雨”宋江是也。
日期:2009-12-16 09:42:17
第28章問渠哪得清如許-李隆基的總理們(中)
為什麼說姚崇是“救時宰相”呢?這個就又有幾個小故事要和大家分享了。
話說開元初年,有一個叫盧懷慎的宰相,據說是一個“一身正氣,兩袖清風”焦裕祿式好乾部,為人十分低調,做官清正廉潔,勤儉節約,不為自己斂財,也不怕自己退休後無資本(心底無私天地寬啊,隆基朝前期這樣的好乾部多如牛毛),位極人臣不擺譜,還把所得俸祿和皇帝賞賜隨手分給親朋故舊,自己一個硬幣也不留,好像那不是他的錢,或者乾脆就怕錢多扎手自己會跟著腐敗防患於未然的樣子,而這樣做慈善事業般的樂施好善卻苦了他自己的家人,妻子兒女不免有上頓沒下頓(做高幹子女也有生活風險啊,如果碰到老盧這樣的人),經常三餐無肉,餐桌上只上綠色疏菜。他兼任吏部尚書這樣的“肥差”也不趁機“權力尋租”一下,撈個盆滿缽滿,有一次他赴任東都掌管選舉活動,居然隨身用具只有一個布袋,比老金筆下的布袋和尚還兩袖清風滿身窮酸,和現在四海為家的農民工朋友一個塑膠袋打天下沒什麼兩樣。宰相府第因年久失修破舊不堪而常年“屋漏偏逢連陰雨”(李世民初期也曾這樣勵精圖治也),苦不堪言啊,連他的兒子在廣州當太守時也不為奇珍異寶所動,好像廉潔也有遺傳似的,果然是“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啊。
然而,就是這樣清正廉潔的好乾部還是被當時的人恥笑,譏之為“伴食宰相”,顧名思義也就是陪著吃飯的宰相,因為他凡事避讓,不戀權,不專斷,他認為自己和當時同為宰相的姚崇相比,才能低了一個檔次,所以就很有自知之明地每件事都“推”給老姚處理,自己就做一些考核舉薦官員的“閒事”,好像他不是宰相而是姚崇的超級跟班似的,久而久之人們就給了他這個善意的綽號,也好像忘了他的存在似的,如忘記了空氣。
不過,老盧也不閒著,他總是在瞎忙,有時簡直就是為李隆基“添亂”,專發雜音。比如說他曾和姚崇合作辦了作為皇親國戚的隆基弟弟薛王的舅舅王仙童,因為這廝狗仗人勢胡作非為無惡不作,專做貪贓枉法魚肉百姓的事。為此御史臺(唐朝的監察機構)經過深入調查取證掌握了他的確鑿罪行,並已經申報立案,眼看就能辦了這個壞人,可能是王舅舅走了上層路線吧,於是居然節外生枝有詔書命令紫微省、黃門省複核查實,明眼人一看就知是為壞事做盡的王舅舅開脫罪責了(唐朝“高衙內”是也),也就是現代人見慣了的“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那種做法。關鍵時刻,能扛得住的盧懷慎和猛人姚崇共同上書參奏道:“王仙童罪證確鑿,已經辦成了鐵案,如果御史都可以懷疑,那麼其他人誰還敢相信呢?”於是結案,維持原判,大快人心啊,雖然皇帝沒有“面子”,卻有力地維護了法律的面子和尊嚴,是法律的一次重大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