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提議能不能首先集中力量消滅魯西包圍圈裡的華野主力、再回過頭去追趕南下的劉鄧部隊,從而實現“各個擊破”——但討論之後的結果卻是“不是做不到,而是不能做”。原因一,國民政府是中央政權,這就決定了它在國內戰爭中只能傾向於建設性而不是破壞性,任何執政黨都難以承受放棄經濟文化中心城市的政治風險;原因二,經過兩年內戰,國民黨的兵力已嚴重不足,長江以南基本上沒有國軍正規部隊,如果放任戰線延伸到長江流域,江南各省勢必要採取全面動員、進入極端狀態,這不僅會進一步動搖國民的信心、也將在國際上造成難以挽回的惡劣影響……因此,在蔡智誠看來,劉鄧部隊躍進江淮,屬於“圍魏救趙”、攻政府之必救,而國民黨軍是非接招不可的。
且不論蔡智誠們的評論是否正確,毫無疑問的是,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是解放戰爭的重要轉折點,中國人民解放軍從此拉開了戰略反攻的序幕。雖然從時間上看,華東野戰軍更早一點開展了外線攻擊,但華野的“七月分兵”並沒有遏制住國軍的進攻勢頭,最終是晉冀魯豫野戰軍的破釜沉舟之舉才使得國民黨軍喪失了戰略上的主動權,從而陷入了“全面防禦”的困境。
其實,如果換個角度來看,華野外線兵團先前若是打得好一些,國民黨主力則極有可能退守到隴海線附近,那樣一來反而會給劉鄧大軍的南下造成很大困難。可現在,華野部隊打得不如人意,結果卻把國民黨重兵吸引到了山東西部,給趁虛南進的中原野戰軍留下了絕佳的運動空間,而劉鄧的大踏步躍進又反過來化解了華野方面的危機——陳粟丟了山東、卻又在豫皖蘇獲得了空間,劉鄧丟了河南、卻又在大別山站住了腳跟。兩大主力都在被動局面下完成了大區域的戰場轉換,連同陳謝兵團,在中原戰場上形成了“三箭齊發”局面,從而創造了聯絡更為密切、協作更為靈活的戰略態勢。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