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論》把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以及科學社會主義統一在一起,從而把馬克思觀察世界的方法和處理問題的方法統一在一起。對此,恩格斯說:“唯物主義歷史觀從下述原理出發:生產以及隨生產而來的產品交換是一切社會制度的基礎;在每個歷史地出現的社會中,產品分配以及和它相伴隨的社會之劃分為階級或等級,是由生產什麼、怎樣生產以及怎樣交換產品來決定的。所以,一切社會變遷和政治變革的終極原因,不應當在人們的頭腦中,到人們對永恆的真理和正義的日益增進的認識中去尋找,而應當到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的變更中去尋找;不應當到有關的時代的哲學中去尋找,而應當到有關的時代的經濟中去尋找。” [7] “這個劃時代的歷史觀是新的唯物主義觀點的直接的理論前提,單單由於這種歷史觀,也就為邏輯方法提供了一個出發點。” [8]從馬克思主義整個理論體系來看, 唯物史觀作為關於人類社會發展程序的總觀點,既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指導思想。所以,恩格斯說,“馬克思對於政治經濟學的批判就是以這個方法作基礎的,這個方法的制定,在我們看來是一個其意義不亞於唯物主義基本觀點的成果。” [9]
依據唯物史觀的總觀點,《資本論》從歷史上和實際上擺在人類面前的、最初的和最簡單的關係——即人與自然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出發,闡釋了這種關係框架(最初表現為勞動方式)中的人類活動、勞動、活勞動、人類主觀能動性與人類社會組織形式之間的內在邏輯,從而為政治經濟學構建科學勞動價值理論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1)人類活動、人類勞動、勞動,指的是人類在發揮自身潛力的過程中顯現出來的一種運動狀態或能量釋放狀態。[10](2)這種“狀態”表明,勞動是一種與勞動資料和勞動物件等“死勞動”相區別並相對立的“活勞動”。[11](3)從自然界演化的視角看,活勞動是一種與“死物質”相對立的並能夠引致地球特別是其“生物圈”發生重大的地質變化[12]的“活物質”;[13]從人類演化的視角看,活勞動的特殊能量來自人類獨有的主觀能動性和人類勞動獨有的社會形式(即生產方式);[14]在這裡,需要指出:“人”的本質是社會關係和歷史關係的總和,人的勞動必須藉助一定的社會形式(即生產方式)才能進行,這是唯物史觀對以往政治經濟學的唯心主義基礎最重要的批判。(4)隨著人類活動能力體系和社會關係體系的發展,人類活動或勞動無論在其內涵(智力和體力)方面還是在其具體形式(社會分工體系)方面,都與時俱變並越來越具有現代化含義。在這裡,筆者強調指出如下三點意見:其一,我們對“勞動”概念的認識,不僅要同“人類活動”建立起聯絡而且還有同“與時俱變”建立起聯絡;因為經濟學界之所以對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爭論不休,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用“靜止的”並且是傳統農民“千古不變”的那種“靜止的經驗”來理解馬克思科學體系中的“勞動”範疇,於是在思維上始終把“勞動”理解為傳統社會中的“勞作”,例如,掃地、人工播種、人工紡紗等等;其二,我們並沒有建立“勞動”是必須嵌入一定生產方式框架之內才能進行的“人類活動”,如此這般,如何能夠正確理解科學勞動價值論中的三個核心問題:“什麼勞動創造價值”、“如何創造價值”以及“在什麼條件下才能創造價值”的問題呢?其三,造成以上這兩個問題的原因在於我們並沒有建立唯物史觀與政治經濟學理論之間的內在聯絡。(5)由於人類活動或勞動發生在自然與社會交錯關係中,所以人類活動、活勞動本身及其與之相聯絡的所有因素都具有自然與社會的二重性。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