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正文 第414節

熱門小說推薦

最近更新小說

納爾遜和普洛瑟在1982年發表的一篇文章中對上述傳統研究方法和觀點提出了挑戰。納爾遜和普洛瑟(1982)對宏觀經濟時間序列的研究中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將貨幣擾動作為純粹的暫時波動根源的宏觀經濟模型可能從來都不會成功解釋產量“漂移(drift)”的大部分,由真實因素造成的隨機變動是任何宏觀經濟波動模型的一個核心部分。”納爾遜和普洛瑟之所以得出得出這樣的結論,是因為他們在研究美國經濟的資料時發現產量(GNP)的變動軌跡具有隨機遊走的統計過程演進特點。納爾遜和普洛瑟的發現對於經濟週期理論有著根本性的含義:如果技術變動引起的對生產率增長的衝擊是經常性的並且是隨機的,那麼具有漂移的隨機遊走情形的產量軌跡將表現出類似經濟週期的特徵;但是在這種情況下所觀察到的GNP波動是產量的自然趨勢率的波動,而不是對平滑的必然趨勢的偏離。也就是說,表面上象是圍繞著平滑趨勢的產量波動,事實上是由一系列的持久衝擊引起的趨勢自身的波動,每一次持久的生產力衝擊決定一個新的增長軌跡。

納爾遜和普洛瑟的研究結果表明,決定趨勢的經濟力量和造成波動的力量沒有區別。既然在增長過程中和經濟週期之間存在著重要的相互作用,那麼根據索洛的研究成果將增長理論從波動分析中分離出來的傳統做法是不合邏輯的。由此,真實經濟週期理論家透過消除趨勢和週期的區別,開始整合新古典增長理論和週期波動理論(參見金等, 1988a 、1988b;普洛瑟,1989)。另一方面,根據貨幣中性假設,在新古典世界中的GNP的持久變動不可能是貨幣衝擊的結果,因此造成不穩定的主要力量一定是真實衝擊,由此,納爾遜和普洛瑟(1982)認為他們的發現在經濟週期分析中貨幣理論已變得不重要了[81],這不僅與主流凱恩斯主義、貨幣主義和新古典經濟學家(貨幣經濟週期理論)形成鮮明對照,而且與20世紀20—30年代貨幣和信貸週期理論對經濟週期波動的解釋截然相反(參見哈伯勒,1963)[82]。早期新古典分析方法的主要代表之一的巴羅也認為,70年代新古典經濟學家對解釋貨幣非中性的強調是弄錯了方向,因為早期“新古典方法並沒有很好解釋貨幣在經濟波動中的重要作用”,而真實經濟週期理論代表著“真正的進步”(巴羅,1984)。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