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大頭是高興了,可是日本人卻受不了了。
在火箭幹部袁世凱嗖嗖嗖的升官這些年裡,日本人想盡了千方百計,想再擠進王宮裡去,可是被袁世凱擋在這裡,憋得日本人瘋了一樣在狹小的列島上蹦來跳去。
於是圖窮匕現,日本人考慮武力解決這個問題。
日期:2009-09-11 11:08:06
(18)萬夫當關,一夫莫開
到了1894年,袁世凱已經幸福的在朝鮮呆了整整十二年。
這也是日本人痛不欲生的十二年。
世凱不除,日難未已啊!
日本人咬牙切齒,要徹底解決掉袁世凱這個麻煩。
時逢東學黨於全羅道大鬧事,派出彈壓的韓兵被打得頭破血流,連武器都被奪走,袁世凱急電朝廷,請求派兵支援,遂有直隸總督葉志超、太原鎮總兵聶士成率清兵3000人,乘招商局的汽船於牙山登陸。
日本人也趁機湊熱鬧,派了800名士兵跑來起鬨。
等這800日軍登了陸,袁世凱才發現不對頭,800日兵人數是不多,但問題是人家這是先頭部隊,另有五個師團的大隊人馬還在後面呢。而且還包括了馬步炮工各個兵種,一進入漢城,一萬多名日本兵就熱火朝天的挖起工事來。
袁世凱大急,急電朝廷,請求增兵。
朝廷回電:已經和日本人說好了,中國不增兵,天朝大國,豈能反悔?
袁世凱急得跳腳,就聯合各國駐朝鮮公使,大家一起去日本兵營,面見五大師團首腦大鳥圭介,以道義相責,迫其退兵。
然而,武力控制朝鮮是日本人制定的國家戰爭策略,大鳥圭介正在全力推行,又豈是口舌之爭能夠解決得了的?
然而日本氣勢甚為兇悍,各國官員一時亦無可奈何。
知道與日本人兵戎相見勢不可免,袁世凱左思右想,終於想出了一個最有效的解決方案:
調葉志超的3000清兵入漢城,將王宮團團保護起來,這樣日本兵哪怕來得再多,也是沒咒可唸的。
於是袁世凱立即打電報給朝廷,朝廷回答:老葉這人脾氣不太好,誰也不敢惹他,要不……你自己跟他好好談談?
袁世凱沒得法子,只好致電葉志超,商量如何渡過難關。
葉志超回電:別理我,煩著呢。
大勢已去。
袁世凱仰天長嘆。
日本人的工事修好了,九個高高的炮臺上,九尊巨炮居高臨下的俯對著袁世凱的使署。
袁世凱無可奈何,只有致電朝廷:
津約日已先違,我應自行,若以牙軍與日軍續來兵相持,釁端一成,即無歸路,乞速裁度……袁世凱的意思是說:俺要回家……
這封電報讓朝廷大譁,群情激憤,物議洶洶,這個袁世凱怎麼這麼膽小?於是朝廷拍來電報:要堅貞,勿退怯。
袁世凱只好硬著頭皮繼續挺下去,可是使署員工都被大炮嚇壞了,趁夜紛紛翻牆而逃,剩袁世凱老哥一個人,連飯都沒得吃,於是他只好再次致電朝廷:
凱等在漢,日圍月餘,視華仇甚。賴有二三員勉力辦公,今均逃去,凱病如此,惟有一死,然死何益於國?至能否邀恩拯救,或準赴義平待輪,乞速示。
朝廷煩透了這個袁世凱,嚇唬誰呀,還日人視華仇甚,有這麼對日本友人說話的嗎?更何況袁世凱一回國,豈不是讓外人說中日不和?讓友邦驚詫嗎?
回電不準。
於是袁世凱不再拍電報,但是朝廷卻收到了海關下崗員工唐紹儀的電報:
現在漢城兩署辦公,只餘兩員,今聞南北進兵,均已逃去,無法挽留。儀一人譯電辦公,已難料理。而袁道病又須照拂,勢急情迫,乞速示遵。
——原來袁世凱是真的病了,諾大個漢城,就剩下他和唐紹儀這倆難兄難弟了。到了這一步,朝廷終於動了惻隱之心,發來電報:
本日奉旨,袁世凱著準調回。欽此。希將經手各事,交唐紹儀代辦,即回津。
朝廷是開了恩,允許袁世凱回去了,可是此時袁世凱的使署門外,是擠得密麻麻的日兵、日本浪人、武士及東學黨的刺客,袁世凱又有什麼辦法平安的走出門去呢?
日期:2009-09-12 10:06:43
(19)老幹部發揮餘熱
究竟袁世凱這廝是如何從鐵桶一般的漢城中逃走的,這件事讓日本人傷透了腦筋。
後來日本人才發現,早在五大師團的日本兵趕赴朝鮮修理袁世凱之前,漢城中就有一頂華麗的轎子,每天來來往往,等到日軍到了漢城,這頂轎子仍然在城門裡進進出出,日本兵看得久了,也就習慣了。
原來這頂轎子卻是狡滑的袁世凱為自己預先伏下的退路,他和唐紹儀化妝逃出了使署,就一頭鑽進了這頂日本兵熟到了不能再熟的轎子裡,由唐紹儀手提兩支駁殼槍一路護送,英國公使朱爾典早已為袁世凱備下了英艦,當袁世凱回到天津的時候,日本兵們還瞎子一樣的在漢城裡到處追殺他呢。
弄清楚了事情的究竟如何,日本人一面驚於袁世凱的老謀深算,一邊把火氣全都撒到了倒黴的下崗職工唐紹儀身上。
日兵衝入中國使館,要活捉唐紹儀,唐紹儀展開兩條飛毛腿,於漢城的街道上狂奔如飛,一萬名日本兵竟然逮他不著,被唐紹儀逃入了英國使館,不久朱爾典也將唐紹儀送回了中國。
來了一萬多名日本兵,卻一箇中國員工也沒逮到,日本人這下子火大了。
四十多名日本浪人衝入了王宮,他們殺掉了王宮的守衛,毆打了國王李熙,閔妃嚇得躲進了密室,卻仍然被日本浪人將她搜了出來。
浪人殘忍的殺害了閔妃,死後她的屍體還遭受到褻瀆。
然後日本浪人毀屍滅跡,於王宮後面的松林中燒掉了閔妃的屍體。
正如袁世凱所說,中朝兩國,唇齒相依,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大清帝國遭了難,朝鮮也落不得個好。
日期:2009-09-12 10:17:20
牙山的清兵領隊葉志超脾氣不太好,但腳程卻是了得,當日兵大舉進攻的時候,他逃得比兔子還要快,3000名清兵每人各舉一塊顏色不黃不白的裹腳布,哭喊連天的各自逃命。日軍奇之,逮到清兵俘虜,問他們為何把裹腳布舉得那麼高,難道不嫌味道臭嗎?
清兵答曰:這是咱們宣佈投降的白旗……
甲午海上戰役,大清帝國的水師悉數被摧毀,從此帝國徹底失去了控海權。
日軍終於衝出了列島,他們大踏步的前進,兵分三路,由平壤直搗蓋平,由旅順陷牛莊營口,此時遼東全部,盡落入了日本人之手。
翌年,日軍攻陷威海衛。
光緒皇帝命丁汝昌火速出擊,“斷賊歸路”。然而沒有歸路的不是賊,而是大清帝國自己。
丁汝昌力不能支,仰藥自盡。
就在大清帝國落幕的慘淡時份之中,中國的第一個總統出人意料的跳了出來。
在臺灣!
唐景崧!
日期:2009-09-12 10:33:04
這個聞所未聞的總統是千真萬確的,只因為葉志超耍脾氣,不肯驅兵進駐漢城,導致了朝鮮的失落,由此而造成了大清帝國的全面崩盤,馬關議和,被迫又割讓了臺灣和彭湖列島。
臺灣人民不肯承認這個屈辱條約,呼籲朝廷不要將他們拋棄,臺灣巡撫唐景崧上書,言稱“臺灣屬倭,萬眾不服”,“桑梓之地,義與存亡,願與撫臣誓死守禦,若戰而不勝,待臣等死後,再言割地。”
唐景崧這番慨烈之言,絕非大話。早年他本是吏部一個小小的文官,只因為法國佬侵入越南,於是他挺身而出,主動請纓,要求赴越招慕黑旗軍義士劉永福,劉永福為其膽智而傾倒,從此追隨於唐景崧之後,效命於國。
但是唐景崧的忠勇之心,為朝廷斷然拒絕。
朝廷說:臺灣算了卵子——臺灣雖重,比起京師則臺為輕,徜若敵人乘勝直攻大沽,則京師危在旦夕。
臺灣士紳大怒,遂推選巡撫唐景崧為大總統,士紳丘逢甲為副總統,黑旗軍首領劉永福為大將軍,從此不認朝廷這個卵子,就和日本人拼了起來。
十二日後,臺灣淪陷。
大總統唐景崧乘船而走,黯然逃歸。
這就算下野了。
可大清帝國雖大,也沒地方擱這麼一個下野的大總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