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城又點了根菸,說:“是流浪。但決不是以前那種為生存而流浪。我想了很久,老覺得中國的現實中,缺乏一種東西。後來我發現,我們的民族中,有好多好的東西正在流逝。我回家轉了一圈,覺得現在是農村摹仿鄉鎮,鄉鎮摹仿縣城,縣城摹仿大城市,而大城市努力地摹仿國外的城市。不錯,這是一種發展,但一種東西進步了,另一種東西就退化。成功的背後往往是更多的失敗。比如打仗,勝利者取得了政權,或控制了別的國家,但有多少無辜平民在這裡頭喪生?從歷史上講,戰爭是進步;但從人道上講,戰爭殘酷地毀滅了多少寶貴的東西?我並不是批評戰爭或者歷史的進步,這無所謂對錯。今天,人們生活水平的確提高了,餓死凍死的事,已少得可以忽略,但你能說唐代的開元盛世時期,人們就生活得不好麼?那時,國外那些當今稱王稱霸的國家,還過著半原始的生活,紛紛到中國來進貢,怕出兵打他們。所以,從文化的角度來看,歷史不管是進步還是遲滯乃至落後,都不能說文化衰敗或者落後。屈原的《離騷》,當今誰寫得出來?你能說現在鋪天蓋地的報刊雜誌和擺滿書架的大部頭,就比《詩經》、《史記》更好麼?不是說當今社會不好,沒有改革開放,中關村會火成那樣?深圳會由一個小漁村變成國際化大都市?那些聰明的老外會攜鉅款到浦東投資?我是說,在大部分人奮力推動中國經濟攀升的同時,應該有一小部分人去搞中國的文化。當然,對研究經濟的、科學的、人類命運的專家學者,國家已為他們在城市裡騰了辦公室,裝了網際網路,這很好;但邊緣文化,卻沒有多少人去搞。邊緣文化這個詞,可能不準確,但意思不難理解,就是那些即將消失的文化。比如,東北虎要死絕了,大熊貓罷食了,黃河要乾了,藏翔羊要被獵殺光了,城市汙染造成醫院病床滿了,少數民族語言快要絕種了,民族服飾、生活方式、風俗等面臨異化……諸如此類的東西,得有人去稿。就說環保吧,高層領導都很重視,認為環境是生存的根本。可是,真正關心環保的,又佔多大比例?說得具體點,你知道川西的康巴人是怎樣生活的嗎?你知道雲南的小竹樓為啥要抹桐油嗎?你知道長白山為啥沒有古廟嗎?你知道大草原上的牧民為什麼那麼熱情好客嗎?你知道西藏為何總有一種神奇的力量召喚著人們去探索嗎?你知道知識層次都很高的人卻為什麼熱衷練這功那功,起早貪黑那沒有練成仙嗎?你知道《聖經》為啥對世界各國有那麼大的影響力嗎?——這些東西,如果去研究,就會有所發現。研究日月星辰,研究電腦軟體,是研究;但研究上述這些東西,也是研究。但是,光憑記者走馬觀花的採訪,是不夠的。時代需要苦行僧!而我,決心做這個苦行僧,用十年八年甚至更多的時間去親身體驗,蒐集整理。等我滿頭花髮回來時,你說,我找你們清華的校長,想在講臺上發個言,這個請求不過份吧?”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