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瀘州、成都起義後,熊克武又在敘府(今宜賓市)策動起義,然而這次同樣沒能逃出失敗的怪圈,即都是被官府搶到先手,隨之整個行動胎死腹中。
一鍬下去就想掘個井,當然是顯得過於心急了,可是連著三鍬下去,連個泉眼的痕跡也沒見著,無疑又讓人鬱悶到死。
接下來的時間裡,熊克武和他的同志們就象久無收穫的漁夫一樣,被迫把魚網翻出來,一段段地查詢,要找出究竟是哪裡出現了窟窿。
就三次起義的策劃來看,無論是早先放棄的端午節還是後來的慈禧太后壽辰,時機掌握得都很好,且由革命黨人主導,在這方面並無明顯漏洞,但再看過去了就不一樣了。
再看過去,是實施階段,恰恰在這個階段,革命黨人退居幕後,站在前臺的是袍哥會黨和新軍內線。
熊克武猛一擊掌:診結找到了!
新軍裡面,只發展了很少一部分中下級官兵,他們在軍營裡猶如滄海一粟,作用微乎其微。袍哥會黨倒是人數眾多,可惜魚龍混雜,很多人還是改不了幫會習氣,結果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現在,導致起義失敗的基本脈絡已經可以勾畫出來。
第一,新軍指揮權仍掌握在當地官府手中,在會黨走漏訊息後,他們可以動用新軍提前進行鎮壓。
第二,作為一支新式軍隊,新軍配備有德國毛瑟槍,會黨用大刀長矛與其較量,就像在用紙棺材糊人,沒有打得過的道理,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