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正文 第82節

熱門小說推薦

最近更新小說

日期:2011-08-20 16:00:28

長城古戍、遙嶂寒沙,寫不盡二千四百里陰山的蒼涼風景。

自古以來,陰山構成了中原最北的一道屏障,抵擋著遊牧民族颳起的血雨腥風。“秦築長城城已摧,漢武北上單于臺”,多少慷慨激昂的故事在這裡上演。不過,這道屏障有著天然的缺陷。如果陰山南坡平緩以保障守軍補給,北坡陡峭以抵禦胡馬南侵,就很完美了。可惜,現實中的陰山恰好反了過來,北緩南陡,防禦性大打折扣。另外,山脈有許多斷口,成了胡人南下的天然通道。李靖破頡利可汗的白道就是其中很著名的一條。陰山的背後,就是幾字形的黃河。太原在這個巨大的幾字左側;幾字下方開口處,就是千門九陌的長安城。

從前,突厥人南犯,總要在北岸拂雲堆(今內蒙古包頭市西北)的神祠內祈禱,才橫渡黃河。初唐名將張仁願就在拂雲堆修建中受降城;東、西另外有兩座受降城 ,修在黃河岸邊,三城各距四百餘里,首尾呼應,控制陰山各個通道,強化了陰山這條有明顯缺陷的防線。依山帶河的三座受降城將陰山和黃河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堅固的防禦體系,遏制了胡馬南侵,拓地三百餘里,還可以減少駐兵三四萬人,號稱“國家盛制”。 明末大儒顧炎武曾在詩中感慨:“卻恨不逢張少保,磧南猶築受降城”。唐朝在中、東受降城間駐有振武軍,中、西受降城間駐天德軍。元和八年春,黃河氾濫,西受降城的南牆毀損。當時,天德軍牙門在這座城中。為控制陰山重要孔道大同川(今內蒙古烏拉特中後旗),宰相李吉甫力主天德軍移駐到此,並重修一座天德軍城,“居中處要,誠長久之規也”。經過他的重新佈置,張仁願奠定的防禦體系更為堅固。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