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正文 第488節

熱門小說推薦

最近更新小說

日期:2010-12-13 13:11:29

一一三、陶侃之死

我們知道,自東晉陶侃於咸和五年(公元330年)平定郭默之亂之後,東晉朝廷沒有再發生比較大的動盪,而相反的,北中國則在咸和八年(333年),石勒去世,從而引發了石趙帝國一年多的內亂,同年,慕容廆去世,慕容部則也發生了內亂;緊接著,就是成漢帝國的李雄於咸和九年去世,同樣的內亂爆發。

而在李雄去世的同月,東晉太尉陶侃也去世了,享年76歲。

史書稱,陶侃得志以後,“潛有覬覦之志”,又說,他“每思折翼之祥,自抑而止”。《資治通鑑》也說,他“晚年深以滿盈為懼,不預朝權,屢欲告老歸國,佐吏等苦留之。”如果陶侃有覬覦之志,大約是指在平定郭默之後,想借此廢掉王導,以後回到武昌,廣樹私恩等等,不過,陶侃的這種作為似乎僅僅持續了一年多的時間。因為,到咸和七年(公元332年),陶侃指揮部隊取得了收復襄陽的大勝以後,朝廷將要加封其為大將軍,並享受入朝不趨、劍履上殿、贊拜不名等待遇的時候,陶侃也是堅決推辭。

東晉朝廷四位大員陶侃、王導、庾亮、郗鑑的暫時忍讓,保證了東晉政局在晉成帝咸和末年的相對穩定。而陶侃之所以保持克制的態度,大約與王敦末年保全門戶的想法是一樣的,當年,當錢鳳問及後事的時候,王敦就曾經說過,歸身朝廷是上策的話,叱吒風雲的王敦到了末年尚且如此,那麼,出身寒門、不僅在僑姓士族中沒有地位,而且在江南士族中也素無基礎的陶侃,全身而退,自然可以理解。也許,知子莫如父,陶侃也看出了自己的兒孫中,並無雄才大略、才能出眾之人,可以託付後事,因此,只有知難而退,才有可能保全門戶。《世說·識鑑》注引《陶侃別傳》載何充之語也稱:“陶公重勳也,臨終高讓。”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