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正文 第16節

熱門小說推薦

我個人則認為,兩路打擊並沒有錯,錯的是平均分配兵力,沒分主次,試看以後蜀國失去荊州以後,只能從漢中北出,再無第二條出擊道路,魏國防守遊刃有餘;而只能北出的蜀國,“其守不可出,其出不可繼,兢兢自安猶且不給,而何足以制中原哉?”(蘇洵《權書·項籍》),頓時局面大變。

然而,千載以下感動我們的還是諸葛亮的忠誠、勤懇,還有那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類似殉教一樣的執著。

魯迅說,悲劇,就是把美好的事物毀滅了給人看。

讀劉協,讀諸葛亮,總有一種悲劇感,久久縈繞於懷。

日期:2009-11-04 07:57:40

18、合肥之戰

讓我們暫時把目光從關中飛越千里移動到曹魏帝國的東南邊境。

為了配合諸葛亮的北伐,這年53歲的孫權(他比劉協、諸葛亮都小一歲)派遣陸遜、諸葛瑾帥領1萬人馬從今武漢出發,沿著漢水北上,攻擊襄樊;孫韶、張承攻打廣陵、淮陰;孫權親自率領10萬人馬圍攻合肥。

屈指算來,這已經是孫權第四次進攻合肥了。

第一次是208年,赤壁之戰後,曹操大敗北歸。孫權企圖乘機撈點好處,派周瑜率軍攻打江陵,而自己則親自進攻合肥,派張昭進攻九江的當塗。曹操接到孫權大舉進攻的訊息後,立馬派出了援兵解圍。孫權聽說曹軍援軍來了,便慌忙撤退回江南,第一次合肥之戰告終。

第二次是215年,曹操率大軍攻漢中。孫權趁曹操主力陷在漢中之機,帶10萬大軍圍攻合肥。當時駐紮在合肥城中的是張遼、李典和樂進,兵馬7000。孫權圍城立足未穩,張遼即率領800勇士主動出城,大敗吳軍。後來,孫權圍城十餘日,又聞曹操主力從漢中回師,便撤軍。但莫名其妙的孫權卻帶領1000名近衛軍斷後,張遼縱兵追擊,在逍遙津大破吳軍,孫權險些喪命。10萬人打7000人還被大敗,汗……

第三次是233年,在此之前,魏揚州都督滿寵認為合肥城靠近江河,孫權來攻時可據水得勢,而魏軍不易相救,遂將合肥城移到距離江河較遠的雞鳴山下。孫權聽說曹魏移城,再度率眾來攻。因合肥新城離水較遠,在船上待了二十多天不敢進攻。後來還是忍不住上岸遊行一下,結果被滿寵早就埋伏好的奇兵襲擊,被殺數百人,有的被趕下了水,顏面大失,同時,孫權派全綜進攻六安,也沒有攻下,只好夾起尾巴回家了。

今年這是第四次了。

那麼,為什麼孫權對合肥情有獨鍾呢?

我們看看魏吳的邊境就知道了。魏吳邊境沿著西部中分荊州,往東沿著長江北岸,基本上和長江的走向一致,孫權以長江為依託,佔據了長江北岸一部分地區,基本上與曹魏中分淮南。

而合肥在長江和淮河的中間地帶,南臨施水。施水是長江的一個支流,由北流來,自西向東穿過合肥城,向東南方注入巢湖,巢湖水經濡須水向東南注入長江。在施水北面是淝水,淝水向北注入淮河。施水和淝水距離很近,在夏季江河暴漲時,兩條河流相互連通,船隻可以經由此條水陸從淮河駛入長江。因此,合肥處於聯絡江淮兩條大河的水陸交通樞紐。

曹魏佔據合肥後,如果再控制濡須水口,就可以把其在淮河水域的水軍調到長江,對孫吳的江防體系形成嚴重的威脅。所以,曹操佔據合肥後,孫吳就全力經營濡須口,在巢湖駐紮水軍。一是阻止敵人挺進到長江沿岸,二是確保對巢湖水域的控制。

從陸路上看,合肥向東可進入塗水,魏軍沿塗水東進可達到長江北岸的瓜步渡口,逼臨吳國都建業北大門。但由於瓜步附近江面寬闊,渡江困難。而從合肥向東南到達歷陽,歷陽——採石之間的江面寬度最小,並有自然形成的渡口,是最佳渡江地點。歷代對江南的進攻大都從這裡渡江。

因此,合肥對於魏吳來說,是必爭之地。

當孫權進攻合肥的時候,魏國東南軍區司令滿寵打算率領人馬救援合肥,這時,田豫建議,敵人大舉進攻合肥,估計其目的是圍城打援,我們如果去救,正好中計,倒不如讓他頓兵堅城之下,先挫挫銳氣,等他疲憊之時,再進攻,一定能成。

滿寵想撤守合肥新城,魏明帝堅決不同意,魏明帝認為:

東南有合肥、西南有襄陽、西北有祁山,敵人來經常失敗在這三處,因此,這三個地方分別是帝國的三個戰略支點,你們一定要堅守城池,我將親征合肥。

於是,滿寵把當時輪休計程車卒召回,並且魏中央政府也派遣了8000精兵,其中3000騎兵耀武揚威的從吳軍陣前疾馳而過,繞到吳軍後方。

孫權看到這種情況,又聽說曹睿要親征,並且,攻城的器具也被滿寵派勇士焚燬了,孫權的一個弟弟也被城上射殺。全軍士氣十分低落,在這種情況下,孫權只好下令撤軍。

看看吳國的每次進攻,總感到是虎頭蛇尾的。一是不敢上岸,二是不敢死戰,三是聽到魏有援軍就跑。

與諸葛亮的罄盡全力,欲制敵死命的做法截然不同,究其原因,估計是:

一是孫權早沒有了哥哥孫策經營四方的志向和能力,如果孫策不被刺死,極有可能趁曹操官渡之戰之機,偷襲許昌。

二是孫權沒有諸葛亮的歷史使命感,沒有興復漢室的理想,(本來自己割據江東,也名不正言不順得)再加上對自己的作戰能力也沒有多大信心,因此,割據江東就成了最佳選擇;

三是客觀上步兵作戰能力低下,難以抵抗北方騎兵,不敢離水上岸。

基於以上,孫權的主要進攻方式就選擇了偷襲,趁虛進攻,不敢正面與曹魏大兵團對抗。

234年曹魏確定西守南攻的策略,成功化解了吳蜀兩面的進攻,從這一點上看,無疑是正確的,也顯示了帝國年輕的領袖曹睿對打仗真是有一手。

日期:2009-11-04 15:37:11

19、明帝之傷

暫時化解了蜀國和吳國的進攻危機,就可以在國內瞎折騰。

首先,在青龍3年(公元235年)春天,在任命司馬懿為帝國第一軍人(太尉)以後,曹睿就逼死了當今的皇太后郭女王。

曹睿的親生母親是大名鼎鼎的甄洛,可是等曹丕登上魏王王位以後,甄洛已經38歲了。

在眾多的女人堆裡,曹丕更喜歡上了郭女王。

甄洛幽怨之餘,寫下了她唯一傳世得作品《塘上行》:

蒲生我池中,其葉何離離。傍能行仁義,莫若妾自知。

眾口爍黃金,使君生別離。念君去我時,獨愁常苦悲。

想見君顏色,感結傷心脾。念君常苦悲,夜夜不能寐。

莫以豪賢故,棄捐素所愛。莫以魚肉賤,棄捐蔥與薤。

莫以麻枲賤,棄捐菅與蒯。出亦復苦愁,入亦復苦愁。

邊地多悲風,樹木何翛翛。從君獨致樂,延年壽千秋。

就是這首詩,被曹丕看了大怒,並於第二年將甄洛賜死,並且殯葬的時候,沒有大殮,“披髮覆面,以糠塞口”。

又有一種說法是甄洛的死是因為郭女王對曹丕進讒言,說曹睿不一定就是曹丕的骨肉,但是這種說法沒有史料佐證。不過可以肯定的是,甄洛的死是與郭女王被曹丕寵幸有關的。

等曹睿繼位以後,宮中的李夫人把甄洛的死因詳細地告訴了曹睿,明帝聽後“哀恨流涕” (《魏略》)

明帝性格急躁衝動,立馬去問郭太后自己的媽媽死狀,逼問之下,郭太后說:“是你爸爸自己命令殺的,問我做什麼?你作為兒子難道說還要追恨你父親,為了死去的媽媽要殺活著的媽媽嗎?”

明帝一聽更惱了,命令使者逼郭太后自殺,並且,殯葬時候也和自己媽媽一樣的,“披髮覆面,以糠塞口”。

曹睿算是報仇了,從這裡可以看出曹睿的狷急,不過也情有可原。

曹睿的性格真的是繼承了他爺爺曹操一部分,更是繼承了爸爸曹丕一部分。

比如,他對戰爭的理解,很多地方都遺傳了曹操的基因,在234年曹魏面臨吳蜀兩面進攻的情況下,始終堅持一路防守,一路進攻的策略。同時,在滿寵請求撤掉合肥之守的時候,他堅決予以拒絕。表現出卓越的軍事才能。

最近更新小說

最重要的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