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正文 第517節

熱門小說推薦

最近更新小說

在2011年,維持糧食“穩定”的意圖很難實現。 風調雨順是中國糧食能夠保持平穩的前提,否則中國的糧食局面基本上不可能維持。而中國在2010/2011年,經歷了“百年一遇”、甚至“千年一遇”的大範圍乾旱。糧食的“弦”已經繃得很緊,稍微出點問題可能就會“斷裂”。 中國糧食供應鏈就像老人的身體一樣,經不起變化的衝擊。當天氣經歷酷熱或者嚴寒的時候,經常會有很多老人去世。如果在正常的氣候環境下,這些老人可能還能夠活下來。 而他們在酷熱或嚴寒的天氣死亡,是因為他們的身體已經無法承受非“正常”的環境。 大多數強壯的年輕人適應環境,也就是經得起“折騰”。 而老人適應不了環境,經不起折騰,就被自然淘汰。 從2010年9、、10月份開始,中國的糧食主產區華北和黃淮地區就開始了高溫乾旱的天氣。 除了中間的少許降雨之外,華北和黃淮基本上連著旱到了2011年6月份。 幸虧在冬小麥生長的關鍵時期,下了一場中雨,挽救了大面積的小麥。 在這樣的環境下,無數農民開始抗旱保苗,澆了多遍的水。 尤其是地下水較為豐富的一些窪地,包括已經乾涸的河床周邊地區,透過農民們的多次澆水灌溉,生長情況還較為良好。 當然,這種“較為良好”是和坡地相對比的,坡地往往因為灌溉較為困難,因此人們很少澆灌。 根據河南冬小麥主產區的反饋,在人們積極抗旱澆水的窪地良田,與2010年相比畝產減產20-30%左右。 而在人們基本上不澆水的坡地,普遍減產5成以上。根據不同地區的狀況,產量也有明顯差異,有的坡地產量能夠達到200多斤,有的幾乎絕收。 也就是說,只要人們不澆水、聽天由命,減產幅度相當明顯,大量土地減產超過50%、甚至80%以上。 而當小麥畝產少於200斤的時候、尤其一些田畝產在100斤左右的,就明顯成了“雞肋”讓農民們處於痛苦狀態。 當畝產只有100多斤的時候,農民如果花錢請聯合收割機收割,然後再收拾整理,花的錢多,收入少,浪費精力多,農民收割算下來得不償失。 當然,自己收割也非常困難,因為勞動量減不了多少,但是收成基本上沒有。 因此,有的甚至連麥子都不收了,或者就讓其在地裡爛掉,或者燒掉做肥料。 從中國最大的產糧區河南和山東的情況來看,可以進行大致的估計,已經麥收的部分,保守估計整體減產20-30%。 考慮到種植面積減少大約20-30%,以及畝產因乾旱減產20-30%,華北黃淮的冬小麥整體減產應該達到3-5成。 華北農民種植冬小麥的主要目的,是留給自己當口糧,多餘的糧食才賣出去。 而種植玉米等秋糧作物,才主要是為了賺錢的。 那麼,經歷如此大規模的減產,必然導致農民急劇減少賣糧的數量。 就像我在2010年底開始分析的,越到後期、乾旱越重,農民也就越不願意買糧。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