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制國儲和糧食收購企業高價收糧,等於阻斷了社會糧食價格均衡機制。 雖然糧食的價格彈性低,但是糧食收購的過程也是遵循經濟規律的,打個比方,假如農民手中有100斤糧食,在1.00的價格上願意賣35斤;在1.20的價格上願意賣20斤;在1.5的價格上願意賣15斤,在2.0的價格上,願意賣10斤;在3.00的價格上願意賣5斤。 那麼,當糧食收成減少20斤,那麼就等於 在1.00價格上的糧食就減少了20斤的銷售。 那麼,收儲就應該持續提高價格,在2.00的位置、甚至更高的價格上收夠糧食。 不論連年出現什麼樣的問題,市場上的糧食供應都處於比較穩定的狀態。 而且,糧食銷售價格可以透過糧食收購的總成本進行平攤,比如說將糧價保持在1.5元左右。 因為,還有大部分糧食是在1.5塊或者之下收購的。 這樣,因為糧食價格總體相對平穩,所以整個社會的通貨膨脹率也不會太高。 但是,因為糧食收購政策的決定,國家開始跟農民們耍心眼,希望以低價從農民那裡收到足夠的糧食。 但是,不少農民看清楚缺糧的狀況,而且不少在外打工的農民子女,看到國家糧食生產狀況,也不讓農民父母賣糧。 這個時候,就形成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國家政策的小農心態和小農思維,與農民及其子女們的國家經濟心態開始了博弈。 這種國家思維小農化和小農思維國家化的對比,就形成了糧儲不收糧,糧食加工企業希望多收糧,但是被政策嚴厲禁止的狀況。 隨著時間的推移,整個糧食情況變得越來越清晰。 糧食加工企業因為被限制屯糧的數量,必須要更頻繁地補充庫存,否則就會因為原料短缺而停工。 同時,人們也逐漸瞭解糧儲的狀況,人們發現不少儲備庫裡已經基本上沒有國家糧食儲備了。 有的 這意味著一種機率較大的可能性:到了“青黃不接”的時候,一方面糧食加工企業需要購買大量糧食;另一方面糧儲裡已經沒有糧食了。 如果這樣的情況發生,糧食收購企業和糧儲去農民手中收糧,可能都需要按照更高的價格買糧,甚至以最高價買糧。 如果不買糧,糧食加工企業斷糧,也就意味著城市和鄉鎮中的非農人口面臨斷糧。 如果按照最高價買糧,不僅會再度大幅推高糧食價格,而且會讓農民更加惜售。 當價格和飢餓相權衡的時候,天平將完全向挺住了的農民們傾斜。 這時候農民已經挺過了很長時間,大不了再多挺一兩個月,錢早賺晚賺都差不多。但是,大量非農人口吃不上飯的時候,城市和鄉鎮是挺不了一兩個月的。 人們沒飯吃的話,整個系統就要亂套了。 所以,到時候所有議價權都在農民手中,農民就是將糧食價格翻倍、翻幾倍都是可以的。 當被打壓了幾個月的價格重新開始上漲的時候,很容易形成價格失控。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