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之相對比,流寇的特點是心狠手辣,毫無道德底線。因為流寇是到處流竄,沒有鄰里關係可言,所以流寇可以毫不留情對當地人們下手。 因為,這些流寇在作案之後,可以隨時一走了之,不用去管被害人和被害人親屬朋友的感情,也就不用負擔心理或者道德上的責任。 另外,中國人從古到今都沒有真正的信仰,所以可以打破一切道德底線,為了自身的生存可以做出所有喪盡天良的行為,最後自己也被剿滅。 比如說,在五胡亂華的時候,胡人內部很團結,他們屠殺人、奴役人和吃人,都是針對外族,不針對本族人,這就是野蠻民族的行為底線,保障了本族人的自然生存與延續。 但是,不論黃巢還是朱元璋,他們帶領的匪寇都在吃本族人,比最野蠻的食人族還不如。 而中國後期的社會動盪與人口大減損,都是流寇毫無底線的行為的結果。中國歷史上的第12次人口大減損,是以李自成張獻忠為代表的流寇作亂,到滿清入關屠殺漢人,再到吳三桂滅亡,混戰五十四年。明末人口大約為一億,到清世祖時全國人口只剩下1400萬人了,銳減了80%多,損失人口8000多萬。 第13次人口大減損,是清代的白蓮教起義(1796-1805),根據清朝時的戶籍統計,1786年人口3億9110萬人,起義失敗後,人口為2億7566萬人,相互屠殺損失了1億1千萬人口。 白蓮教反抗滿清統治,本身是正義的行為,但是由於吸引了大量流民加入,整個起義過程缺乏系統的組織與規劃,結果從開始的築寨防禦,後來便成了流動作戰,造成途中地區受到戰爭災禍,遭到當地民眾的反對。 清廷利用流寇的這個特點,以“堅壁清野”與“寨堡團練”為原則,透過築寨堡﹑並村落,令百姓移居其中,將民間糧秣給養充實其內,又訓練丁壯,進行防守。 在這樣的情況下,流寇無法得到糧草與兵源的補充,力量日漸枯竭,最終被剿滅。 第14次人口大減損則是洪秀全建立的太平天國:太平天國爆發(1851年)前夕中國人口4.3億,太平天國失敗(1863年)後,中國只有2.3億人。一場農民戰爭使中國損失了2億人,其中4000萬人死於戰爭中。 到1911年全國恢復到3.4億人。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