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0-03-25 14:51:28
八、 生活費用問題 –- 制度經濟學的思考 (續)
誰在消費我們的錢? 說起生活費用,人們首先需要明確“誰在消費”。 每個人手裡拿到的錢,並不是自己的所有應得收入,其中一部分已經被人拿走了,這本來可以作為人們的生活費用;每個人花錢賣東西的時候,東西的價格經常也不是東西本身的價格,其中一部分也已經被人拿走了,這本來也可以作為人們的生活費用。 那麼,人們首先需要思考清楚,誰拿走了這些錢?而在任何一個社會,都有一個最大的“財主”。人們的財富的相當一部分都要經過“大財主”的手,也就導致財富向這個“大財主”集中。 在這樣的情況下,“大財主”是誰,從人們應得的生活費用中拿走多少,怎麼把這些費用花出去,就成為社會消費的大頭。 這個“大財主”消費的方式,決定社會發展的方向和發展的潛力。
在中世紀,歐洲經濟主要還是封建莊園制(自然經濟、小農經濟)的時候,人們的生活相當貧困。 而從十一世紀開始,基督教會逐漸取得對整個社會的主導權。個封建主將自己的收入十分之一捐給教會,就是“十一捐”。 另外,教會有大量的不動產,也在持續產生收入。 也就是說,教會是當時歐洲最大的“大財主”,掌控著社會上重要的財富來源。 然後,教會將大量的經濟資源都去蓋了教堂,造成教堂建設“熱”,而且一熱就是好幾個世紀。 這在一定程度上使歐洲民眾更貧困。 我們可以設想,如果當時民眾不用捐款蓋教堂,而且大家都用來蓋自己的房子,或者做其它的事情,那麼當時歐洲會更富裕,經濟也更發展。 如果說蓋教堂是一種房地產“泡沫”的話,那麼可以算是世界歷史上最大的房地產泡沫之一了。 因為,耗費巨資蓋教堂,從經濟角度來說根本沒有相應的回報。 但是,似乎沒有人把建設教堂當做“泡沫”。 在二戰後期,德國科隆的天主教會透過羅馬教廷,要求盟軍對德轟炸的時候,繞開科隆大教堂,科隆大教堂因此倖免,不過仍有損壞。 而科隆市作為盟軍轟炸的重要目標,大多數教堂被損毀。 二戰之後,科隆市立刻開始全面修復被炸的教堂。 這樣的情況不僅僅發生在歐洲,北美作為一個透過艱苦奮鬥、勤儉冒險而成長起來的經濟體,耗資巨大的教堂也比比皆是。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