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個戰場,是由指揮、控制、通訊、情報綜合系統,將太空、天空、地面、海上、水下等各個獨立戰場聯組成的一體化的大立體戰場。
以敘之戰既是世界空戰史上的一個轉折點,也是世界戰爭史上的一個轉折點,這轉折的決定性因素是電子技術的系統化。這是電子技術在戰爭和空戰中應用80年來的一個質變。
80年,電子與飛機幾乎如影隨形。
七、從對馬海峽海戰引出電子戰的歷史話題
電子技術在戰爭中的應用是幾乎和飛機誕生同時的事。
1905年5月,日俄爆發對馬海峽海戰。日軍為了掌握俄軍的軍事動向,首次動用電子偵察技術,監聽俄軍艦隊的無線電通訊,掌握了俄國第二太平洋艦隊的航行路線。然後將日本聯合艦隊的主力配置在既定海域,準備予以伏擊。
這是世界上第一次運用現代電子通訊技術進行電子對抗的戰爭。
俄軍在沒有防備的情況下,鑽進了日軍艦隊佈設的天羅地網。一艘主力艦被擊沉,旗艦“蘇沃洛夫”號受到重創。隨後,日本海軍又用電子干擾來破壞俄軍的無線電通訊,使得俄軍艦隊陷入四散潰逃的混亂之中。
日軍在電子干擾初嘗勝果後,又成功地監聽了俄軍潰散軍艦的無線電通訊聯絡訊號,並再次設伏。
當俄軍殘存的軍艦集結起來並準備駛往軍港之際,遭到日軍艦隊的圍攻,19艘戰艦被擊沉,7艘被俘,11000餘名官兵死傷,而日軍僅損失3艘小型艦艇,傷亡700餘人。
日俄海戰以電子通訊技術在偵聽、組織協同、作戰指揮等領域發揮重大作用,標誌人類戰爭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這一時期的電子戰充其量只能稱為“電子通訊戰”,包括著名的俄德“坦南堡戰役”和英德“日德蘭大海戰”中的電子戰,所使用的電子裝置都僅侷限於電話、電報等。
但它意味著在寂靜的戰場上無聲的搏殺已經開始。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電子戰開始廣泛應用於空軍。雷達、導航和兵器控制系統相繼問世,電子戰也由單一的通訊對抗發展成雷達對抗等諸多型別。研製出了偵察飛機、電子干擾飛機以及金屬箔條幹擾投放裝置等專用電子戰武器,許多國家還組建了電子戰專業部隊。
不列顛空戰前後,電子戰成了戰場制勝的關鍵因素之一。
1940年7月10日,希特勒為實現入侵英國的“海獅”計劃,下令德國空軍出動大批轟炸機對英國進行大規模空襲,企圖一舉消滅英國空軍,奪取大不列顛上空的制空權。
無聲的搏殺(9)
空戰初期,英國通訊偵察部門就利用“超級”譯碼機破譯了德軍電報,掌握了德空軍試圖引誘英戰機大部升空後將其速殲的作戰計劃。因此,英軍指揮官只下令少數戰機迎擊,保留一支精銳預備隊,從而使德軍的企圖徹底破產。
德軍緊接著實施“鷹擊”計劃,但命令下達還不到一小時,就被破譯並送到首相邱吉爾的手中,結果德軍這次大規模空襲損失更為慘重,“鷹擊”計劃不得不被迫停止。
空戰中德軍遭到巨大損失,遂決定以夜間空襲為主。為提高轟炸精度,德軍研製了一系列導航系統,英軍則竭力以無線電假訊號干擾來破壞德軍的導航系統。這樣,以導航與反導航為主的“波束戰”在英德之間此起彼伏、愈演愈烈。德軍首先在簡單的“洛倫茲”導航系統的基礎上研製出一種效能更好的“曲腿”導航系統,英國本土因此遭受重創。英國人稱之為“頭疼”系統。
雙方你來我往,在天空上激戰的同時,在無聲的戰場也進行著道高一尺魔高一仗的較量。德軍的“頭疼”系統應用不久,英軍隨後研製出一種專治“頭疼”的欺騙性干擾系統——“阿司匹林”系統,它令德軍此後的空襲幾乎失去了意義。之後,德國又相繼研製出“X導航儀”、“Y導航儀”、廣播導航系統等先進導航裝置,但都曇花一現,依次被英軍“密康”電子干擾系統、“多諾米”綜合性對抗系統和“溴化物”對抗系統打下擂臺。
德軍在不列顛上空電子戰中失利,直接導致了制空權和戰場主動權的喪失。而英國方面,則利用電子戰所創造的有利契機,完成由被動到主動、由防守到進攻的戰場態勢轉變,從而在兵力、裝備、數量上均處於絕對劣勢的情況下挫敗德軍,取得了不列顛空戰的勝利。而不列顛空戰的勝利,不僅挽救了英國,也穩住了整個反法西斯陣營的陣腳。
在著名的中途島決戰中,美國也是首先破譯了日本海軍的密碼,取得情報優勢;然後又利用日軍艦隊沒有雷達的致命弱點,以弱勝強的。眾所周知,這場戰爭決定了日本的命運。
20世紀最精彩的一幕電子戰發生在二戰中的諾曼底登陸。那是一部宏大史詩中激動人心的篇章。
1943年11月,蘇美英達成開闢第二戰場的協議,英美將於1944年5月在西歐登陸,蘇軍也將在東線同時發動攻勢。這就是著名的“霸王”行動。
可這一行動被德國察覺了。德軍雖然已在蘇聯、義大利和北非受到巨大損失,但仍然十分強大。僅在西線,就有將近100萬軍隊據守在“大西洋壁壘”後面,並派享譽一時的隆美爾元帥鎮守。這堵牆是人類歷史上僅次於中國長城的最龐大的一系列堡壘工事。倘若德國人判斷出盟軍登陸的確切地點,就能以逸待勞,將登陸部隊全部消滅在海灘上。即使“霸王行動”在諾曼底取得了立足點,希特勒也會迅速把兵力集中起來,把盟軍重新推向大海。
形勢的嚴峻讓即將出任遠征軍最高統帥的艾森豪威爾將軍也心裡沒底。在給一位朋友的信中他寫到:“這一次,緊張的情緒和氣氛都是空前的。因為我們不是在冒一次戰術行動失敗的危險,而是生死存亡在此一舉。”
邱吉爾也指出:“要摧毀那些用現代火力裝備起來的由訓練有素的將士防守著的鋼鐵工事,可供選擇的餘地很小。只能用......出奇制勝的辦法。”
怎樣“出奇制勝”,在開戰一來最大規模的人員和裝備集結的時候不被發現,並且隱蔽真實的意圖呢?
慣於別出心裁的邱吉爾首相開始了絞盡腦汁的策劃。倫敦監督處受命制定一個“對敵人實施心理欺騙”的計劃,代號“衛士”。計劃將從5個方面為“霸王行動”提供掩護,包括竊取情報、反間和保密、敵後特別行動、政治宣傳和心理欺騙。“衛士”計劃中,又包括6個“子計劃”,36個附屬計劃以及一些零散的相關計策。
其中,專門圍繞諾曼底登陸的欺騙計劃被命名為“堅韌”。它又分為兩個部分:一個用來把德軍27個師“釘”在斯堪的納維亞的,稱為“北方堅韌”;另一個用來把德軍最精銳的裝甲部隊第15軍“栓”在加萊地區,稱為“南方堅韌”。
在描述這一計劃時邱吉爾說:“在戰爭期間,真理是如此寶貴,因而必須用謊言去保衛它。”
根據“衛士”計劃,這場心理欺騙戰的範圍將覆蓋參戰雙方和每一箇中立國家。堪稱一場不折不扣的“國際玩笑”。
“衛士”計劃成功的前提條件是英國已經掌握了德國的無線電密碼,透過這一“超級機密”,不僅已經知道希特勒對盟國行動的預測方向在加萊海峽,並且隨時可以掌握德軍統帥部的最新動態。
“北方堅韌”計劃的主要目的在於誘使希特勒把他部署在丹麥、挪威和芬蘭的27個師在登陸日之前一直滯留在這些國家,坐等英美蘇軍的聯合進攻。為?,一支虛構的英國第4集團軍——一支擁有25萬人的強大軍隊——在無線電波里開始向蘇格蘭“集結”。它將配合美國第15軍和一支並不存在的蘇聯部隊,準備向挪威發動大規模的進攻。
“部隊”的大規模調動都是在電磁波中進行和完成的。
無聲的搏殺(10)
1944年4月初,蘇格蘭的上空開始充滿各種密碼電報、明碼電報和無線電電話的訊號,“營”在跟“旅”講話,“旅”在跟“師”講話,“師”轉接到“軍”,“軍”又轉接到“集團軍”。“集團軍”所發出的全部無線電報,逼真而具體,電報的性質和發報裝置都體現各個級別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