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帝國的太學從來都是官員子弟成長的溫床。
平民子弟要五十歲才有機會去太學遊歷一番,而官家子弟十幾歲二十歲就可以在太學學習。
太學主要面對的是高官子弟,皇親國戚子弟,勳貴子弟。
早期,東漢初年,太學還是當之無愧的最高學府,但是隨著時間流逝,隨著漢王朝的衰微和地方士族的勢力龐大,太學生的素質也每況愈下。
到了漢末,尤其是黨錮之禍數年來,士族子弟很多都不會進入太學,他們並不稀罕太學,因為他們基本上都有比太學更加優秀和精英化的家族教育。
對他們來說,太學的師資還不如他們的族學,所以自然不會去太學。
學成之後加冠成親,二十歲前到月旦評求個評價揚個名,然後大家互相串聯一下舉個孝廉,就可以去雒陽做官開啟仕途之路了。
當然,不是說沒有士族子弟會進入太學學習,而是很少。
至於那些個高官勳貴子弟,他們根本不想著努力學習,大多數人只是去點卯,籤個到表示自己來過,然後——『飽食而退』。
這四個字是史書上記載下來的嘲諷那些漢末魏初的太學生的,真的是相當的生動形象。
日上三竿爬起來,穿好衣服洗漱完畢,到太學學堂點個卯,然後等著吃免費提供的午飯,吃完午飯就走了,就去撒歡了。
祖先拼死拼活掙來的功績給他們提供那麼好的學習條件,卻只培養出了一群酒囊飯袋。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