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象任正非、宗慶後之類的競底者,也是用競底來對待宏觀環境的變化:只要環境許可,就儘可能地掙錢,不放棄最後一個銀子;一旦覺察環境瀕臨底線,馬上手持早已備好的綠卡或他國護照,飛去大洋彼岸,以保全人財,因此他們對改善宏觀環境,只認為是純付出的成本,興趣索然。
中國競底者在對下屬洗腦時,很愛談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的關係,他們最喜歡喊的口號是“大河有水小河滿”,想必任正非也經常喊。但他可曾把這句口號,用在宏觀環境和微觀發展的方面?因為沒有宏觀環境的制度和文化保障,任何微觀的一時發展(即華為今日的強大),也難“逃傾巢之下,豈有完卵”的隱患!
林語堂還說:“至於西方所尊重的美德、自尊心、大志、革新欲、公眾精神、進取意識和英雄之勇氣,中國人是缺乏的。他們…只感興趣於這個尋常平凡的世界,所以他們有無限之忍耐力,不辭辛苦地勤勉於責任心…專以適合於艱難的環境中尋求幸福,吾們稱之為知足。”
顯然,這種沒有底線的知足,正是一個最優秀被競底者所需要的品質。
“或者可以到四川去看看挽航船於激流而上的縴夫,他們所能獲得的以維持每天生活的微薄報酬,僅足敷一天兩頓菲薄而滿意的苦飯。”
這些上世紀的縴夫,和21世紀埋頭在流水線上苦幹的打工妹們,有什麼區別嗎?看不出來。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