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這個故事,在《史記》卷7《項羽本紀》中記載地很詳細。項羽破釜沉舟“以示士兵必死,無一還心”,這是他同章邯較量時取勝的最大依憑。我們回顧章邯的一生,知道他也是個很厲害的人物。那個首倡大義、自稱“燕雀安知鴻鵠之志”的陳勝就敗在他的手裡,項羽的叔叔、武信君項梁,如此厲害的一代豪傑,也被他給打敗,可見,章邯之能確實非同小可。而且,章邯圍困鉅鹿之時,總兵力約40萬;而項羽救援鉅鹿時,僅有5萬餘人。但是,兵強馬壯、擅長謀略的章邯,最終竟然敗在力量弱小的項羽手裡,這不得不令人大跌眼鏡。我們推究項羽取勝的原因,項羽與章邯力拼,靠的是自己的勇敢,靠的是將士們視死如歸的勇氣,靠的是從不瞻前顧後從不計較得失從不畏懼犧牲的不信邪精神!正是靠著這種非理性精神,楚軍才打敗了比自己強大的多的秦軍,項羽才獲得了諸侯的擁戴。
聖賢之人,察陰而知陽,審堂下之陰而知春秋之變,不出牖戶而知天下之事。我們不是聖人,但是,聖賢之人由此及彼、舉一反三的功夫,卻值得我們借鑑的。同理,上文說到項羽以力較力、靠勇猛而戰勝章邯的故事,其中蘊含的道理也應該被我們運用到社會的博弈中。
在第一節中,我們說到“兩人相爭,力者勝也”。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要想獲得勝利,就必須得擁有實力。經濟競爭,需要金錢做實力;軍事鬥爭,需要軍隊做實力,等等。但是,當博弈的雙方都具有一定的實力的時候,就只有那些異常勇猛之人,那些不怕失敗乃至不懼犧牲之人才能取勝!其實,“兩軍相遇勇者勝”這個道理是大家早就都知道的。但是,具體到社會博弈中,特別是當社會博弈會牽涉到自己的前途、進步,甚至會關聯到自己的幸福、性命的時候,有些人就會畏畏縮縮,而自縛手腳,不敢放開手去幹。最後的結果,反而是“成就”了自己的失敗。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