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尼曼與特韋爾斯基(合作者)的研究表明,人在不確定條件下的決策,好像不是取決於結果本身而是結果與設想的差距。也就是說,人們在決策時,總是會以自己的視角或參考標準來衡量,以此來決定決策的取捨。比如賭客去賭場賭,隨身帶了3000美元,賭客贏了100元,這時要求他離開賭場可能沒什麼;但如果是輸了100元,這時同樣要求他離開可能就很難。雖然贏100元時身上的現金為3100,輸100元時身上的現金為2900,3100和2900相差6.9%,但這兩種情況下給賭客的感覺和3100、2900並沒有多大關係,而是和它們與本金3000之差100、-100,也即贏100還是輸100有關,即人們對財富的變化十分敏感。而且一旦超過某個“參照點”,對同樣數量的損失和贏利,人們的感受是相當不相同的。在這個“參照點”附近,一定數量的損失所引起的價值損害(負效用)要大於同樣數量的贏利所帶來的價值滿足。簡單地說,就是輸了100元錢所帶來的不愉快感受要比贏了100元所帶來的愉悅感受強烈得多。損失帶來的痛苦遠大於收益給你的滿足,這就是行為經濟學預期理論的核心理念,人們是厭惡損失的。對風險的厭惡導致一些賭客在輸錢的時候,會不惜一切代價竭力避免損失,抱著撈回本錢的希望,抓住失利的賭局不放,這恰好解釋了人們在賭場裡為什麼經常會輸得精光才罷手。以後在輸錢需要回避風頭很盛的莊家卻又猶豫不決時,卡尼曼的預期理論也許能幫助我們更好地決策。放到情場上來說,我們可以認為,要我們讓步所引起的痛苦要比別人讓步帶給我們的愉悅強烈得多,所以我們會高估自己讓步的痛苦程度,低估別人讓步的痛苦程度(這也是有些帖子會寫你讓讓我又怎麼啦,女人打男人根本就不痛,男人打女人那就是心靈和肉體的傷害等等),從而會竭力避免讓步的痛苦,糾纏下去或者用一些決絕的手段逼對方讓步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