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劉秀從河北時期開始,就特別注重對治國人才的挖掘培養。登基之後,更是異常重視文治人才的選拔工作。他在兵荒馬亂之時,能夠敏銳地意識到,要想統一天下,就必須收取民心。要想取得民心,就必須任用賢才。只有有了賢才的輔佐,才能夠使得自己統治區域的民眾生命、財產安全得到保障,生活得到安定。這樣做的好處還在於,本地區的安定,可以影響全國其他各地區,使得自己的政治聲望得到有力的提高,從而增加感召力,促使更多的人前來歸附。可以說,劉秀拔擢卓茂、伏湛這樣的德高望重的能員幹吏到自己的政府中擔任高階官員,是他超然於群雄的高明之處。在創業之初就能夠未雨綢繆,特別注重對有才能的知識分子的選拔,以作為治理其統治區域的骨幹官吏,而不是僅僅選拔能征善戰的將軍、參贊軍務的謀士。實際上,這是他全域性性人才戰略的一部分。很顯然,在創業之初,大搞裙帶關係只能是自取滅亡。同樣地,只靠軍事人才、權謀人才也是遠遠不夠的。王莽、劉玄、樊崇等人在用人上的失敗,在一定程度上也決定了他們所在政權的命運。
具體地說,從河北時期開始,劉秀除了召集四方能政善戰的武將猛士以外,他特別注意對能臣幹吏的徵召、拔擢。一句話,無論是文的、武的,只要是人才,劉秀都要。從建武元年六月登基開始,他就開始了大規模的人才收攬工作,努力把散落在四方各處的名士們召集到自己的陣營之中。一方面,是為自己出謀劃策,成為平定天下的決策智囊。另一方面,他需要為將來全國統一之後,培養一批治國安邦的棟樑之才。在亂世之中,劉秀對於人才工作,能夠有如此長遠完備的考慮、全面而深刻的認識,在他的身上,的確有著某種過人之處。甚至可以這樣說,劉秀的成功,是他善於發現、愛護人才、善於因才施任的最好回報。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