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1-06-14 06:57:57
北魏孝文帝(下)
公元484年深冬的一個夜晚,平城皇宮內的皇信堂內端坐著兩個人,上座的是孝文帝,下座的是剛剛從北方前線回來的孝文帝的叔叔拓跋澄。燭光冉冉,窗外冷風瑟瑟,叔侄二人靜坐案頭,聽邦聲陣陣,不知不覺天已破曉。拓跋澄在等著孝文帝最後的發言,把自己留在宮中這麼長時間,斷然不會只是東拉西扯嘮嘮家常。
“昔鄭子產鑄刑書,而晉叔向非之。此二人皆是賢士,得失竟誰?”
這段話不長,聽在拓跋澄耳朵裡不諦是報春的驚雷,進軍的號角。這段話比較深奧,沒有點學問的基本聽不懂,要表達的意思也比較隱晦,那是說給有緣人的。
這是春秋時候的一個典故,據當時也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子產姓姬,名僑,字子產,是鄭國有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孝文帝提到的鑄刑書是子產的一個創舉,把刑法鑄在鼎上讓人人都知曉,好依法行事。
子產所在的時代鄭國夾在晉楚之間是備受煎熬,整個社會也處在從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的過程中。子產鑄刑書體現出的依法治國的態度對當時的社會是一個巨大的震動。很多人都擔心自己的利益受到傷害,尤其是在上位的奴隸主。子產就是要用法律打破等級森嚴的現行制度。
這個震動波及了很多人,不僅僅是在鄭國,周邊的國家都嚴密注視著這個事態的發展。最能夠反映這種傾向的就是晉國叔向給子產的一封信。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