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九九九九,我猜錯了,當然作者不會動這些心思。
萬一我猜對了,作者仍然不需要動那麼多心思。
我們某些簡單的動作、話語,背後往往隱藏著太多太複雜的心理動機,意識、潛意識、無意識,我們自己未必瞭然。小說中的人物,其一舉一動,作家是否都用了很大心思去詳盡分析了他們的最細微的心理活動?
第一,不需要。因為:第二,做不到!
小說家只須寫‘其然’,不須解釋其‘所以然’。人物性格初步形成,其行事,有其自身的軌跡。小說家這樣寫而不那樣寫,憑藉的是他的人生閱歷,以及對人性的認識,有時,根本是靠直覺。
大文學家,像按自己形象造人的上帝,只創造,不解釋,李白自誇:筆參造化。又像扶乩的乩童,記錄,不管何意,愚民喧呼:有鬼上身!
2003年,與金庸對談時,王蒙的一段話說得再好不過:“至於(《紅樓夢》)這本書還能起一些別的作用……我覺得這些都是曹雪芹自己沒有認識到的。愈是偉大的作家,他自己不一定認識得到,但作品達到了。”
於《安娜·卡列尼娜》書中人物,托爾斯泰說:“他們做了現實生活中必定會做的事,而不是我想讓他們做的事。”金庸自己也說:“大致我先想幾個人物想充分了,然後就讓這幾個人根據他們的個性去活動,有時候人物不受控制越過筆端自己發展……”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