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正文 第76節

熱門小說推薦

最近更新小說

這是極其罕見的錯誤認識。我為這種認識感到震驚的原因,並非在我對它的不義的反感,而在我清楚地觸碰到這種——人的隔閡。”

“我引用此曲的目的不是想為我的回回族胞挖苦咒罵那位‘閡邑子弟’的創作。凡人成群,必有矛盾。自有人的共同體形成於人類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隔閡、不信任、彼此間仇視和仇殺一直無法消除淨盡。靖遠縣是否發生過同治五年三月回民屠殺十萬漢民的慘案,我不知道。但我相信回民一定有過對漢民的仇殺。人對人是殘酷的。亂世從來釋放殘忍。人只知道自己的道德傳統,就像難於掙脫自己宿命的前定一樣。”

既然作者宣稱要靠民間的記憶來講述歷史,並且,即使一些描述得非常模糊、顯然經不起推敲的敘述也被當作信史,為什麼對這首時間、地點、事件都記述得如此清晰的民謠,卻完全不予採信了呢?這種截然相反的態度,公正嗎?“十餘萬人一朝盡”的悲劇,如果採用這位作者的筆法,應該可以比《心靈史》寫得更加血腥。但是,這首民謠僅僅描述了那種“問誰不心酸、哭聲達烏蘭”的慘痛心情,這位作者就表示了自己的“吃驚”、“震驚”,並且連稱“不義”、“反感”。作為一個歷史專業的“科班”,面對自己親手採集到的這樣一首民謠,至少也應該稍稍調查考證一下,看看是否真的在當時發生過這種“十餘萬人一朝盡”的事件,這種現象是否還比較普遍,遠不止一地、一起?那些漢族百姓,同樣是活生生的生命,他們並沒有和什麼人開戰,甚至根本沒有武器,卻遭到了如此規模的殺戮,他們以這首歌謠來表達自己心中的悲苦和傷痛,和這位作者的《心靈史》、《西省暗殺考》那樣的作品相比,是否已經剋制、內斂了許多呢?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網頁】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使用【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並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網路。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