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國人本來以為只要虛聲恫嚇一下中國就會屈服,他們就可以得到想要的東西了。然而,此次儘管一再要挾,中國卻沒有被嚇倒,不但分兵三路,開赴伊犁城下,左宗棠還扛著棺材來到了新疆。由於中國“籌兵籌餉,疊見邸抄,而俄之上下亦惴惴焉時有戒心,遣兵船以備戰,增戍卒以防邊”,中方談判代表曾紀澤在這場談判中進行了堅持不懈的努力,而中國軍方積極備戰的強硬立場,則給了曾紀澤的談判以極大的支援。當清廷召回左宗棠的時候,沙皇以為左宗棠到北京後一定會勸說清廷對俄全面開戰,因此一再透過俄方談判代表吉爾斯和布策向曾紀澤詢問左宗棠進京是否“唆使構兵”去了,他們雖然不斷張牙舞爪,實際上卻外強中乾,並沒有在這時候發動一場對華戰爭的能力,於是俄國沙皇“謂有傳聞左相奉召入京,務須及早定議,免生枝節。”特別讓談判代表宣告,這些話是“本國皇帝”說的,他們終於做出了讓步,同意修改了崇厚簽訂的條約。
這次改約,其實是相當僥倖的,如果俄國再堅持一下,那麼,清廷在召回左宗棠之後,再下來就應該是對俄國做出巨大讓步,甚至全盤接受崇厚簽訂的條約了。天山南北的收復,早已讓清廷喜出望外,此時即使在伊犁問題上再吃虧,也算不得什麼了,這是一個得過且過的朝代,朝中那些權貴,根本沒有振作整個國家的願望和能力。後來,中俄於光緒十年五月初五(1884年5月29日)簽訂的《中俄續勘喀什噶爾界約》,在談判過程中,中方勘界大臣沙克都林扎布力爭按照兩國當時實際控制邊界劃線,而俄國代表則堅持以俄國單方制定的紅線劃界,將三個中方管轄的地方劃到俄國一邊。清廷就否決了中方談判代表的意見,以“邊隅片壤未便再招俄使重勘”,“不必以區區一隅,致礙邦交”的理由,同意了沙俄的意見;再後來,在中法戰爭中,更是毫無積極抗爭的願望,導致了一場不敗而敗的戰爭。這些事實都充分證明,清王朝到了這種時候,氣數已盡,敗像頻現,無論什麼人,恐怕都難以力挽狂瀾了。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