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工農差距、城鄉差距不大。中國這兩個差距以前就很大,集體化以後更大,八十年代稍有縮小,九十年代再次拉大,現在據說正在縮小,我個人卻感到仍在拉大。蘇聯赫魯曉夫執政時期,已經不用再從農業身上汲取剩餘,工業開始反哺農業。中國則一直拖到2000年以後才真正實現了反哺。
——蘇聯集體農莊實質上是農業國有企業。種什麼,何時種,領導說了算。種錯了,輕則丟官,重則坐牢。由於國民素質較高,集體農場又易於管理,他們的計劃雖然有時荒唐,但總算是一個計劃。而在中國,由於生產力水平低,國情複雜外加幹部素質不高,說實在的,如果在中央層面還勉強叫做“計劃”,到了下面,實在沒有什麼計劃可言。中國農村的計劃經濟,遠看是“運動”經濟,近看是“命令”經濟。我個人判斷,中國農業就是一種處於行政命令干擾之下的自然經濟。記得以前見過五十年代的中央檔案,明確要求全國翻地要翻多深、翻幾次、施多少糞肥,等等。
這麼看來,似乎中國的集體化沒有什麼好了。我認為,也不應該對人民公社模式的集體農業一概否定。我知識所限,認為它至少有以下幾個歷史作用。
一是實現了汲取積累的目的。集體化使農民喪失了土地所有權,自然也沒有了要求相應收益的權力。再加上工農業價格制定的剪刀差,使農業積累最大限度地流向工業。國家不與小農交易,而與公社交易,交易成本大大降低。總之,這是人民公社制度設計的目的之一,這個目的是基本達到了。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