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企業勇敢破除平均工資,反而惹了大禍,引發更大矛盾。我觀察,情況是這樣的,工資與績效掛鉤當然是對的,但是,績效如何評定?如果對產品數量或者單位盈利進行考核,就比較好辦;而單位內部的管理績效就很不好評定了。比如,副廠長比工人多拿錢,前提是他必須是一個合格的、讓人信服的副廠長。可實際情況是,當時許多幹部是靠裙帶或者走後門上去的。副廠長是縣經委主任的小舅子,無德也無能,還經常揩公家的油。這種情況下,如果他的工資再猛漲成工人的十倍,更會激起眾怒。這種情況下,維持大鍋飯倒是比較公平。不合理的政策應用於不合理的現實,反而得到了一個基本合理的結果。總之,計劃經濟形成的國有企業體系,想要搞活,絕不是僅僅把工資與績效掛鉤那麼簡單的。這些內容,等寫到中國改革時再細聊吧。
剛才聊了收入原因。計劃經濟之所以造成短缺,第二個原因是物價原因。當時,物價是算出來的,就是根據原材料、能源消耗、運費和人工,由政府來確定物價,然後長期執行。改革前,黑龍江和海南島的醬油都是一個價。這種定價,可能高也可能低,但考慮到國有企業的低工資情況,定價偏低的可能性更大。在正常情況下,隨著社會發展,物價應該會逐年有所上升。但是,國家很難及時調整,有時甚至二十年不調整,這樣物價會進一步偏低。所以世界上的計劃經濟國家,一旦轉軌,必是物價飛漲,還沒有一個國家出現物價飛跌的。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