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不是沒有水,也不是沒有抽水機,也不是沒有電。一問當地農民,發現問題在於,你把水抽到高處梯田去,澆活了那麼幾棵玉米,長出來的玉米粒還賣不出電費錢呢。相對於農業生產成本,糧食太便宜了。用西方經濟學理論來說,就是產品的市場收益不足以彌補可變成本,符合市場退出的基本條件了。所以,這個情況既不是資源型缺水,也不是工程型缺水,是經濟型缺水。總之修水利也有個投入產出賬,不是說每塊旱地都一定要修。
當年,大寨經驗被總結成:政治掛帥,思想領先,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等。這些東西跟農業沒有直接沾上邊。全國不分東南西北,不分平原山區,在行政命令下一鬨而學大寨,平整了一些土地,修成了一些堰渠,也浪費了不少人力和資源,搞了不少沒用的東東。
其實,這些問題,不能怪華國鋒和陳永貴。根據我們這些事後諸葛亮的眼光,當時他們所面臨的農業問題,近策,是打破公社大鍋飯,來調動積極性;中策,是透過農民組織化和農業產業化,來追求規模效益;長遠之策,是透過城市化工業化的帶動,再造農村社會經濟結構。這件事情很難,到今天也沒有搞定,而且看起來還卡在什麼地方了。所以我們也不用指責前人。
還需要指出的是,中國最有名的三大農村樣板:大寨、大邱莊、華西村,實際上只有大寨這個典型算是搞農業的。其它兩個都是搞工業的。到了改革時期,大寨也辦起了開發公司,當年的鐵姑娘郭鳳蓮當了老總。她帶領大寨發展成為山西工業強村。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