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1-12-20 23:17:01
(接上文)果不其然,E總在我們坐定後,“簡單”得不能再簡單地講述了目前的情況:套牢頭寸主要是空頭,而且集中在黃金期貨和現貨品種上。其實這是非常可以理解的,由於2008年飄忽的國際金屬期貨行情,集團公司套保業務並不理想,而爆漲驟跌的產品價格也帶來了大量損失。實際上,我們的產品主要是鉛、鋅、銅和少量的銀、金,那時鉛期貨還沒在上期所開盤,故只能在倫敦金屬交易所(London Metal Exchange,LME)交易,而這種殊榮在中國只有少數幾家央企和機構才能享有。而我們集團作為一家地方國企,進出口業務必須歸中國五礦代理,進行期貨交易也只能依靠交易時段不連續的國內交易所。因此,這就為期貨隔夜持倉帶來了很多誤區,可大資金做日內投機又非常難,故為保證自營資金能夠盈利,採取一定週期的套利策略是很多企業戶的盈利秘訣。
E總在隨後的解釋裡,立刻證實了我的猜測,他說了集團公司的多頭頭寸——主要集中在滬銅0903、0904、0905幾個近月上,還強調了他們是做空黃金、做多滬銅來“套利”,且“兩邊投入的錢是一樣的”。我知道,這種套利其實叫“跨品種套利”,是期貨三大套利交易(跨期、跨市、跨品種)中最複雜的一種。因為他依賴的是“比價迴歸”。這種交易並不罕見,只不過除了大量成功案例外,失敗者也值得留意。最典型的,莫過是由199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期權定價公式總結人莫頓(Robert Merton)和舒爾茨(Myron Schols)主理的前全球最大套利式對沖基金(Hedge Fund)長期資本管理公司(LTCM)因俄羅斯國債危機折戟沉沙的故事。那是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時深受其害的中國人唯一因隔岸觀火而得意洋洋的談資。該基金的操作原理其實也不太複雜,就是“不同市場交易品種間不合理價的差生滅自然性”,即將各種相關股票、債券乃至大宗商品之間的歷史常態價格比用計算機記錄在案,一旦發現價格差異大於該比例便將本金和借貸而來的大量資產投入其中,一旦放大的偏差恢復正常,電腦便自動平倉,賺取差值。而在亞洲金融風暴引發俄羅斯國債危機爆發的前夕,LTCM沽空的德國國債價格上漲,買入的義大利、俄羅斯國債大幅下挫,以致它從該年5月到9月的短短150天裡資產淨值下降90%,出現43億美元鉅額虧損,走到破產邊緣的同時卻因為還持有價值上萬億美元的頭寸,為全球市場帶來了崩盤的威脅,以致美聯儲不得不要求美林、摩根等15家國際頂級投行向其注入37億美元的資金才避免了這場風暴的發生。也使LTCM在剩餘的兩年時間裡唯一要做的工作只剩下了清盤和平倉。毫無疑問,建立在歷史基礎上的資料並不是絕對能預測未來的。這個案例從我高一在《中國證券報》上讀到以後就銘刻腦海。沒想到,果然在現實裡遇到了類似的事情。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